揮鋤挖坑、扶苗培土、澆水定根……2025年春節後第一天上班,在貴州全省各地開展的義務植樹活動“如約而至”——自2015年起,貴州這一傳統植樹活動已持續11年之久,成為全省幹部群眾與春天的“綠色約定”。
2月5日,貴州省貴陽市雙龍航空經濟區植樹活動現場。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聞雙 攝
在道真自治縣。全縣14個鄉鎮參加義務植樹的幹部群眾達1000余人,累計種下桂花、薔薇等樹種5800余株,種植面積超過180畝。
在貞豐,全縣共設17個植樹點,植樹面積90余畝,約1300人參加,植樹品種包括桂花、櫻花、茶葉、花椒等苗木,約1.5萬株。
在錦屏縣,通過樹種結構調整,實現了“山山有彩、路路有花、家家有果”的生態美景。
2月5日,人們在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安龍縣春潭街道西河社區上龍井組參加植樹。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攝
……這不僅是一場生態建設的持久戰,更是貴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11年來,貴州的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覆蓋率從49%上升到63%,森林面積從1.295億畝增加到1.66億畝。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沙子坡林場的護林員正在巡護林。羅大富 攝
11年來,貴州通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讓山川大地披上了綠裝。全省累計義務植樹6億余株,人工造林3300多萬畝,退耕還林1695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達14596平方公里。
如今,貴州的森林蓄積量從4.31億立方米提高到6.5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的提升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鳥瞰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公園。劉林芳 攝
貴州的生態建設不僅讓大地披綠,更讓百姓受益。11年來,全省林業惠民補助資金超過740億元,其中退耕還林直補資金累計245.5億元,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累計118.6億元。在江口縣官和鄉,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藥材,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此外,貴州積極探索森林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林業産業總産值從601億元增加到4247億元。森林資源成為貴州人民的“幸福不動産”和“綠色提款機”,讓林區有奔頭、林企有盼頭、林農有賺頭。
村民在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平莊村走馬坪茶樹菇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採摘茶樹菇。胡攀學 攝
通過發展經濟林、珍貴樹木培育和國儲林建設,貴州為群眾種下了“搖錢樹”“值錢樹”和“存錢樹”。在林業産業方面,貴州放寬商品林採伐政策,扶持産品精深加工,提升産品競爭力。同時,貴州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康養,優化開發利用空間,為文旅貴州留足地,留住景,留下客。
貴州省銅仁市梵凈山景區如雲端仙境。田珊珊 攝
貴州在植綠的同時,也高度重視護綠。全省通過加強巡護監測、開展科學研究、實施生態修復等措施,為珍稀野生動植物營造了安全的生存環境。在2024年,貴州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啟動多項規劃編制與科考,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和世界自然遺産申報。此外,貴州還為13.75萬株古樹名木統一投保,持續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排查治理火災隱患,建設生物防火阻隔帶。
黔南自治州荔波縣大七孔景區吸引眾多省內外遊客前來遊玩。王紀鵬 攝
貴州的生態建設仍在繼續。未來,貴州將繼續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不斷夯實綠色基底。貴州將全面提升國土綠化品位,打造美麗鄉村綠化新樣板,全力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同時,貴州將全域開展森林城市創建,讓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標配。
貴州省遵義市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晨韻。王茂祥 攝
十一載厚植“生態綠”,貴州綻放“金銀花”。通過持續的生態建設,貴州不僅讓大地披上了綠裝,更讓生態與經濟、民生實現了良性互動。未來,貴州將繼續沿著這條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以更加秀美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策劃 成嘉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謝佳傑 黃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