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烏蒙山腹地的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有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水城畫(也稱水城農民畫),這種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土壤的民間藝術,以明快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和真摯的情感,成為記錄鄉村生活、傳遞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既保留原生土壤的質樸,又兼具現代藝術的抽象美感,被譽為“中國農民特有的藝術語言”。
當地農民以畫筆為媒介,將農耕生活、民族節慶、自然風物轉化為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色彩濃烈如高原陽光,線條自由如山間流水,構圖飽含民間敘事的張力。“我喜歡畫我們農村生産生活、勞動場景,我會把自己的親身體驗帶到我的畫中,把我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畫中。”農民畫師熊師提説。
水城農民畫家何劍春的作品 攝影 楊展淩
歷經多年發展,水城畫從鄉間墻繪躍升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2024年,60幅水城畫作品亮相加拿大,39幅登陸日本東京,4幅進入香港展覽,11幅水城畫入選南京“大地流彩”雙年展,深圳文博會更是為水城畫開闢專題展區,這種突破地域限制的傳播,印證了鄉土藝術的世界性價值。
水城畫的核心生命力,在於其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聯結。《經果林》描繪村集體合作社經濟,《養殖致富奔小康》記錄精準扶貧政策下的生活變遷,《摘金果》則以豐收場景隱喻鄉村振興的成果。《採蘑菇》則以幾何化的場景表現科學種植的成果。這些作品既是農民對日常生活的詩意記錄,也是政策成效的藝術化注腳。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賦予了水城畫獨特基因,苗族服飾的刺繡紋樣、布依族的蠟染技法、彝族的圖騰符號,都成為畫面中元素。正如水城區文化館研究員董成所言:“不同民族的審美在畫布上碰撞,最終凝聚成水城的文化符號。”
近年來,為突破“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困境,水城區構建了一條從創作到市場的全産業鏈,政府主導的“黔旅工匠”培訓計劃孵化出夜郎風非遺工坊、猴兒關苗寨畫家群體等創作集群,文創産品開發涵蓋77類商品,農民畫主題郵局、景區體驗店等線下場景更讓藝術走入大眾生活。2025年,“村畫”元素被融入新春文化活動,實現“藝術生活化”的二次傳播。
水城畫映射了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自覺的深層邏輯,鄉土藝術並非靜態的“非遺標本”,而是可以通過創造性轉化融入現代經濟體系,農民畫本身也在經歷從“農耕敘事”到“文化IP”的嬗變。當城市文明不斷追問“鄉愁何處安放”時,水城農民畫以斑斕色彩給出了答案——真正的文化自信,源於對土地的熱愛與對生活的誠實表達。這支從烏蒙山深處伸向世界的畫筆,正在續寫著中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新篇章。(文 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