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高産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紅薯在中國各地廣泛分佈,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更是擁有悠久的紅薯種植歷史,曾經家家戶戶種,卻只能自給自足,不知道賣更難賣起價,是大家眼中的低效農作物、難以下咽的“土疙瘩”。
“在稅務部門的精準服務下,我們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科技驅動的跨越式發展。”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裏佳”)董事長張誠説。
2018年,在外發展多年的張誠返鄉創業,幾經篩選,最終包下三道水土家族苗族鄉周寨村經營不善的紅薯粉手工作坊,注資4500萬元,成立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替換品種、更新設備、組建團隊、註冊品牌,一番操作下來,一座佔地面積約120畝的現代化工廠在群山懷抱間拔地而起,進澱粉、攪拌、定型、蒸箱熟化、挂桿……各類生産線一應俱全。
張誠介紹,現在公司集紅薯育種、種植、加工、研發、銷售于一體,每天可加工鮮紅薯1500噸、年産澱粉2.5萬噸,同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的市場開拓突飛猛進,生産的紅薯粉銷往全國各地,2024年銷售額突破7億元,曾經的土疙瘩變成了現在的“搖錢薯”。
佳裏佳在企業發展中注重引入先進管理工具,提升合規性。2022年,該公司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優化了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及生産流程,顯著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産品品質。張誠表示,這一模式使企業“從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粗放管理,轉向系統化、標準化的高效運營”,産品銷量逐年翻番。
合規經營不僅來自佳裏佳企業自身的堅持,還有稅務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帶來的政策精準滴灌助力。銅仁市稅務局針對佳裏佳所在的周寨村紅薯産業園區,組建“涉農稅費管家”團隊,定期上門輔導發票開具、免稅申報等業務,實現農産品收購發票與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鏈條式管理,有效規避企業涉稅風險,年均為企業節省三分之一的辦稅時間。
2024年,佳裏佳依託高新技術資質累計減免所得稅超500萬元,為研發投入和産能擴張提供資金保障。這種“主動合規”的姿態,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更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該公司于2024年12月獲評“高新技術企業”,擁有49項商標和21項專利,展現了其在紅薯深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領域的科技實力,通過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生産線和數字化管理平臺,企業實現生産車間人員減少35%、效益提升15%,進一步夯實了合規經營的科技基礎。
作為貴州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佳裏佳積極履行納稅義務,2023年完成稅收1200余萬元,並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公司主動對接稅務部門,通過規範賬務處理、嚴格發票管理,規避潛在涉稅風險。
佳裏佳成功獲評“高新技術企業”,這一認定不僅標誌著其科技創新能力獲得國家認可,更使其享受到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紅利。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精準推送“紅利帳單”,為企業量身定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農産品初加工免稅等政策輔導方案。
政策紅利與主動合規的良性互動,帶來了系列的連鎖反應。佳裏佳作為連續多年納稅信用A級企業,憑藉良好的稅務記錄,通過“稅務信用雲”平臺快速獲得農發行思南縣支行1480萬元小微貸款支持,解決了紅薯收購季的資金週轉壓力。這筆資金被用於擴建倉儲設施和引進智慧化分揀設備,帶動周邊4萬餘畝紅薯種植基地增産增效,惠及3萬餘戶農戶。
2024年,稅務部門協助佳裏佳接入“梵凈生態賬戶”試點,將環保投入轉化為金融授信額度,推動綠色生産與經濟效益雙贏,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助推佳裏佳成為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典範。
企業合規經營與誠信納稅是高品質發展的雙引擎,既需企業“從心出發”樹立合規理念,亦需政府以精準服務賦能。佳裏佳以合規經營為根基,以誠信納稅為責任,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産業鏈的跨越。(文 左亞靈 耿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