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字的苗族,以針線為筆,以服飾為紙,將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以圖紋的形式記錄在代代相傳的苗繡中。這本“無字天書”,不僅以瑰麗多彩的形式之美驚艷世界,更以其古老神秘的文化寓意令人著迷。
當貴州苗繡屢次登上國際舞臺,當國內外設計師鍾情其獨特紋樣,當旅遊者和愛好者們不再滿足於表面欣賞而渴望深入了解時,人們不禁要問:那些反復出現在苗繡中的圖案紋樣,究竟訴説著什麼?
不同的人都在嘗試對神秘的苗繡圖紋做出解讀。著名作家阿城在其著作《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從文明起源的角度和高度強調了苗繡的價值。書中大量引用苗繡紋樣,並結合其他相關考古發現,剖析中國造型的來龍去脈,並得出結論:苗族服飾圖案直接傳承自新石器時代,堪稱罕見的上古文明活化石。
精美的苗繡
貴陽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創始人、館長曾麗在其出版的《苗繡圖源》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研究上古文明時期的石刻、古陶以及青銅器上的符號與紋飾,我們會發現,許多都可以在古老的苗族刺繡上找到對應。苗族先民選擇把世間最高法則與智慧刺繡在服飾上,由符號象徵的天地法則、萬物關係、生命、陰陽、世道軌跡……反復組合、循環形成紋飾。多年的探尋讓我相信,苗繡並非單純的民間工藝作品,而是一部記錄了文明源頭的‘天書’,我更願稱它為一部蘊藏著人類上古文明密碼的哲學之書。”
數千年來,苗族先民歷經多次遷徙,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如今以貴州為中心,分佈于我國西南山區的格局。近代以後,部分苗族還遷居至中南半島以及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沒有文字的他們,如何能夠在苗繡中將上古文明的密碼保存至今?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長期與外界溝通不便是其一,其二則在於:苗族經歷數次大遷徙,形成多個分支,傳統服飾和服飾上的刺繡紋樣,成為各個支系之間相互區分、每個支系內部相互認同的重要標識。這讓苗族服飾和苗繡上的傳統紋樣作為“穿在身上的圖騰”,得以代代相傳。(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