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備受矚目的貴州民族團結大巡遊各參演方陣進入最後聯排衝刺。記者探訪現場時,六盤水方陣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非遺服飾展演與熱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吸引眾多目光。
這支身穿彝族、苗族民族服飾的隊伍,以長角苗文化為活態樣本,將烏蒙山多民族共生共榮的精神圖譜鋪陳于舞臺之上。
“我們的服飾與舞蹈,是六盤水遞給世界的文化名片。”方陣領隊晏妍向記者介紹。巡遊中,苗族支系箐以青布纏裹木質長角頭飾為標誌的盛裝,彝族特色挑花刺繡的服飾,展示六盤水民族傳統服飾的活態傳承。服飾設計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在傳統基礎上,結合當代審美藝術,是六盤水“非遺+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具有紋樣古樸神秘、工藝繁複精湛的特點。設計師在傳統紋樣中融入現代藝術語言,使每件服飾既是行走的非遺博物館,又契合當代審美意趣。
表演環節的《羊皮鼓舞和鈴鐺舞》與《長角苗的箐衣裳》形成時空對話。彝族舞者踏著渾厚的鼓點,手持銅鈴演繹征戰遷徙的集體記憶;苗族姑娘頭頂三尺長角輕盈旋身,銀飾脆響間重現“箐林採織”的生活圖景。當兩種古老舞步在巡遊路線上交疊,服飾的經緯紋路與肢體語言共同編織出六盤水“非遺+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
“明天就要巡遊了,我很緊張也很期待。”身穿苗族服飾的舞者史宇傑説。這支100余人的團隊,在過去一週反復打磨舞蹈動律與隊形變換,力求讓原生態文化以最本真的狀態呈現。
據悉,六盤水方陣的展演不僅呈現了《烏蒙歡歌》等經典民族藝術元素,更首次將長角苗“結繩記事”符號轉化為舞蹈隊形設計。明日,這支承載著烏蒙山文化基因的隊伍,將以“行走的活態非遺”之姿,為築城市民獻上一場跨越千年的民族藝術盛宴。(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楊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