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撂荒、青壯外流的偏遠山村,到三産融合、遊人如織的鄉村振興樣板,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小山村以高品質發展黨建引領高品質發展為主線,狠抓集體經濟,在黨組織引領下,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近年來,小山村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多元主體”發展模式,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成為貴陽近郊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黨建領航,激活發展“紅色引擎”
清晨的小山村,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糧油加工廠機器轟鳴,工人們熟練地將剛收穫的油菜籽送入生産線;石蛙養殖基地裏,養殖戶仔細查看智慧監測系統數據,為石蛙生長保駕護航;民宿門前,村民熱情地向遊客介紹遊玩攻略……曾經冷清的山村,如今正上演著人勤業興的熱鬧景象。
“以前村裏年輕人都往城裏跑,大片土地無人耕種,村集體經濟更是‘一窮二白’,賬上連買辦公用品的錢都拿不出來。”小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清友感慨道。面對困境,小山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秉承“産業興旺、百姓富裕”的理念,因地制宜謀發展。
2023年,在村兩委的牽頭推動下,小山村成立了白雲區金農農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創新採取“公司+村集體+村幹部+村民+N”的模式,全面開啟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征程。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走訪調研,摸清村裏資源,積極對接市場需求;黨員幹部主動承擔起項目推進中的急難險重任務,用實際行動凝聚起發展合力。通過開展種植和糧油加工業務,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産業,小山村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
在産業發展過程中,小山村積極借力外部資源。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貴州大學、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等專業團隊紛紛伸出援手,指導引入倣生石蛙養殖技術。標準化養殖池與智慧水質監測系統的建成,有效攻克青苔防治、溫差應激等技術難題。養殖基地創新採用“保底價+市場價”雙軌制,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為村民年均增收提供堅實保障。2024年,小山村集體經濟收入共計87萬餘元,並通過分紅形式回饋村民,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村民。
産業延伸,拓寬多元“致富路徑”
産業鏈單一化限制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使得鄉村在面對市場波動時缺乏足夠的抵禦能力。延伸農業産業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産、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在小山村,糧油加工廠的建成,不僅延伸了産業鏈,還為鄉村旅遊增添新亮點。從油菜籽的篩選、炒制,到壓榨、精煉,遊客可以全程參觀菜籽油生産全過程,直觀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還能將健康香濃的本地菜籽油帶回家。村裏以自種的菠蘿和李子為原料,開發出獨家果酒産品。
“菠蘿酒酸甜清爽,李子酒醇香回甘,深受遊客喜愛。此外,村裏還推出DIY果酒製作體驗項目,遊客親手參與發酵、調配等環節,將山野風味封存成美好記憶。”張清友説。
在小山村,中草藥種植園同樣是特色産業鏈條延伸的代表,園內種植鐵皮石斛、金銀花、黃金等十幾種草藥,依託豐富的草藥資源,小山村開發出草藥識別研學、手工製作香囊、定制專屬養生茶包等特色項目,讓遊客在感受健康養生獨特魅力的同時,也帶動了草藥種植、加工、銷售等相關産業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條。
農旅融合,奏響“田園牧歌”
“每年3-4月,油菜花盛開,這裡就變成一片金色海洋,是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勝地。”村委委員張明瑤介紹,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小山村還推出草龍遊園、花田相親會、童趣寫生大賽等一系列布依族特色活動,讓遊客沉浸式感受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
依託龍洞水庫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小山村將石蛙生態養殖、百畝油菜花田與布依族文化深度融合,精心打造“春賞花、夏摘果、秋研學、冬養生”的全季旅游動線。2024年油菜花盛開時節,金黃花海吸引八方遊客,單日遊客量峰值突破900人次。
在小山村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田園風光,更能體驗到濃濃的鄉愁。“慕名港灣”和“朋悅小駐”兩家特色民宿,為遊客提供了溫馨舒適的住宿環境。“慕名港灣”由老屋改造而成,透過玻璃窗,美麗花田盡收眼底;“朋悅小駐”配備私人廚房,讓遊客體驗家的溫暖。“我們堅持用自家菜地的新鮮食材,為客人烹飪美食。”民宿老闆張海傑自豪地説。在這裡,遊客還能品嘗到辣子雞、酸湯魚等布依族特色菜肴,在味蕾的滿足中感受地道的鄉村風味。
如今,小山村從單一農耕到“農文旅商”四維聯動,通過黨建引領和多元主體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無論是春日的油菜花海、夏日的西瓜田,還是石蛙養殖、果酒釀造和中草藥種植,小山村以其獨特的農旅融合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郭芮羽 記者 劉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