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枇杷黃,山間滿樹金。走進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朝陽鎮岜馬村,漫山遍野的枇杷樹綴滿金黃果實,村民們在果園裏忙碌採摘、裝框,滿載枇杷的三輪車在山間來回穿梭,處處洋溢著喜人的豐收景象。
滿載枇杷的三輪車在山間來回穿梭
拆袋、挑選、包裝……在岜馬村水果分揀大棚裏,寬敞的大棚變身熱鬧的枇杷交易點,金燦燦的枇杷裝了一筐又一筐,從果園拉來的枇杷一車又一車。
枇杷種植大戶張通菊一大早就忙碌了起來,她嫺熟地撕開果袋,挑選色澤金黃、果形飽滿的優質枇杷,小心裝入筐中。“39克以上的枇杷,果實個頭更大、糖分更足,收購商搶著要,還能賣個好價錢。”張通菊邊忙活邊笑著説,今年她家種植的40多畝枇杷預計産量可達3萬多斤,收益較往年顯著提升。
水果分揀大棚變身熱鬧的枇杷交易點
岜馬村出産的枇杷個大飽滿、肉嫩多汁,一上市就成為“香餑餑”,不少外地客商也聞“香”而來。“這裡的枇杷品質好,我連續3年來收購枇杷,每天發貨6000斤至7000斤,主要銷往沿海一帶。”興義市收購商司馬福會説。
岜馬村過去産業羸弱,在政府引導下于2011年引進“大五星”枇杷試種,試種成功後,以“種植戶+合作社”模式推動枇杷産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如今,岜馬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枇杷,枇杷産業逐步由“小而散”走向“大而強”。
工人們正在分揀枇杷
岜馬村副主任李成芳介紹,今年全村種植枇杷在1萬畝左右,進入挂果期的樹子大概有6000畝,預計畝産1000斤,按照每斤5元的市場價計算,預計全村總産值超3000萬元。
枇杷産業的蓬勃發展,鼓起了果農的“錢袋子”,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在採摘高峰期,每天需要近600個工人採摘、剪果、包裝,每人每天工資120元,當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分揀好的枇杷
在這場枇杷豐收盛宴中,由岜馬村村民組成的荔波縣昌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第一枇杷採摘以來,合作社每天都有大量枇杷發往浙江、廣東等地,最高一天發出6萬斤。目前,通過合作社銷售枇杷超60萬斤。”李成芳説。
小小枇杷果,致富大産業。荔波縣正以枇杷産業為支點,通過種植大戶示範引領、合作社統籌帶動,推動精品水果産業向品牌化、産業化邁進,讓小小枇杷成為助農增收的“黃金果”,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目前,荔波縣枇杷種植覆蓋8個鄉鎮,2025年種植面積3.35萬畝,實現投産面積1.79萬畝,全年預計産量1.26萬噸,産值近2億元。(文/圖 戴友維 蒙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