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塘鎮的苗族群眾齊聚一堂,包粽子、品粽子、聊端午民俗,用傳統美食迎接節日的到來。
粽葉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為了方便就地取材,當地苗族群眾會將其種植在菜地旁。每逢端午,大塘鎮水溝村的苗族姑娘們都會早早起床,相約穿戴節日盛裝,去採摘新鮮粽葉。“我們要選今年剛發出來的葉子,比較嫩,也特別平整,這種包的粽子就比較漂亮,也比較好吃。”苗族群眾龍素妹説。
苗族群眾清洗粽葉
將粽葉洗凈,把糯米秸稈燒製成草木灰拌進糯米裏,再加入苗家自製或自産的臘肉和紅豆、板栗等餡料,當地特色灰粽就製作完成了。
苗族群眾陳德英説:“現在不光用稻草灰和臘肉、糯米包粽子了,還可以加紅棗、板栗之類的放在裏面,這樣吃起來口感比較豐富。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這樣包的粽子小孩和老人都特別喜歡吃,香香甜甜的,端午節大家聚在一起吃特別開心。”
苗族群眾喜笑顏開包粽子
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的苗族支系為喜鵲苗,因女性服飾酷似一隻展翅飛翔的喜鵲而得名,現在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語言和生活體系。端午節,苗族村寨裡長者會手把手教小輩包粽子。伴隨著粽葉飄香,長輩們用淳樸的苗族語言將端午習俗緩緩道來,而這個古老的民族文化,也在口口相傳中得以傳承。
苗族群眾喜笑顏開包粽子
“我們這個粽子包好之後,先拿水泡了煮,煮好以後剩下的湯,用大蒜搗爛放在湯裏,把湯撒在房前屋後,驅邪迎福,就不會有其他蟲子進家。包好的粽子還要送給親戚朋友,分享過節的快樂,大家 一起開開心心過端午。”龍素妹一邊包一邊向年輕一輩講述端午習俗。
粽子製作完成後,苗族群眾將12個粽子捆成一扎,代表著一年12個月,月月美滿幸福。到了端午這一天,苗族群眾便會將一捆粽子、一塊肉、一壺酒送到親朋好友家中,走寨串門分享佳節喜悅。(文/圖 廖毓齊 李孫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