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陽光羅甸梅好時節”2025 貴州·羅甸·邊陽第五屆楊梅採摘節在邊陽鎮啟幕,作為當地最具標誌性的農事節慶活動,本屆楊梅節以“農業+文旅”模式為核心,吸引了數千名遊客和客商齊聚,用小小的楊梅串聯起産業升級、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多重價值。
活動現場 攝影 陸丹
今年的楊梅節在延續往屆基礎上實現多維度突破,增加了場景深度拓展,活動設置楊梅文創産品街、美食街、楊梅集市三大主題街區,遊客可現場體驗楊梅酒、楊梅冰粉等創意美食,還能參與吃楊梅、堆楊梅等挑戰賽,以及“渾水摸魚”等趣味活動。此外,還將民族文化有機融合,攔門酒將楊梅酒、楊梅汁作為飲品,以“楊梅”為主題的山歌對唱等非遺表演,讓遊客在採摘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還發佈了邊陽鎮楊梅採摘路線三條,興陽家園採摘點、栗木村鐵廠採摘點、栗木村新寨採摘點。
堆楊梅比賽 攝影 陸丹
素有羅甸縣“北大門”之稱的邊陽鎮,自古以來,商貿活躍,商賈雲集,現留有福建會館、四川會館的遺跡,屬貴州四大“旱碼頭”,黔南“八大古鎮”。楊梅産業在羅甸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已成為當地助力農民增收的關鍵産業。
堆楊梅比賽獲獎者領取獎品 攝影 陸丹
邊陽楊梅經過30多年的發展,覆蓋19個村(社區)2800余農戶,累計種植15000余畝,挂果面積8000多畝,總産量約3500噸,預計産值1400多萬元,僅種植環節即可實現戶均增收600元以上。
遊客體驗採摘 攝影 陸丹
當地採用 “公司+合作社+農戶” 的模式,將楊梅産業富惠於民,讓移民搬遷戶年收入突破萬元。“群眾參與是根本,從種植、採摘到銷售,村民全程參與,實現‘造血式’發展。” 邊陽鎮興陽家園惠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尚米説。
截至目前,全鎮主要種植荸薺、東魁、黑炭梅三個品種。2024年,興隆村、新豐村、聯興村等9個村的楊梅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
群眾在現場買楊梅 攝影 陸丹
産業融合是核心,羅甸正用“以節促銷、以銷帶産”的模式,讓梅農直接受益的同時,增強“以梅為媒”的農業産業文化內涵,既增強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也讓外界更直觀地了解羅甸的特色水果,將農業與文旅、電商結合,能最大化釋放農産品價值。
楊梅集市 攝影 陸丹
“接下來,邊陽鎮將以繼續舉辦楊梅採摘節為契機,以一産增效、二産提質、三産融合為抓手,構建我們的種植,加上我們的加工,還有我們農旅的全鏈條産業鏈,不斷依託我們的氣候優勢和區位優勢,擴大楊梅的種植面積,加強管護,強化産銷對接,不斷地提高我們楊梅的附加值,助農增收。”羅甸縣邊陽鎮副鎮長柏坤介紹。
隨著深加工項目的進一步落地和文旅IP的持續打造,羅甸楊梅有望成為又一張農業産業亮麗名片,讓更多人品嘗到來自貴州山區的 “梅”好滋味。(文 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