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荒”産糧 貴州清鎮礦山修復“披綠”又“生金”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6-09 13:52:32

  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麥格鄉,只見山巒疊翠,綠意蔥蘢。在麥格鄉小靛山村豆腐衝組,連片農田裏,壟溝蜿蜒如詩,西瓜藤蔓肆意舒展,豆苗迎著陽光拔節生長,工人們穿梭其中,精心為辣椒苗梳理枝葉,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徐徐鋪展。

破“荒”産糧 貴州省清鎮市礦山修復“披綠”又“生金”_fororder_清鎮市麥格鄉小靛山村豆腐衝採礦治理點,復墾區航拍圖。陸勁松 攝

復墾區航拍圖 攝影 陸勁松

  誰能想到,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坑洼不平、莊稼難生的廢棄礦山,是生態治理難題下的“傷疤”。如今,麥格鄉通過“生態修復+産業發展”創新生態治理模式,讓這片“傷疤”華麗轉身,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試驗田”,農業産業綻放新顏,繪就了一幅生態宜居與民富村強的時代新畫卷。

  創新治理 喚醒沉睡土地

  麥格苗族布依族鄉是清鎮市重要的鋁土礦開採區,因開採歷史悠久,生態治理與土地復墾難題日益凸顯。在該鄉小靛山村9.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遺留著1000余畝未復墾的礦山土地,制約著鄉村振興步伐。

  為探尋生態修復與農業産業協同發展的可持續路徑,麥格苗族布依族鄉黨委積極協調各方力量,通過多次調查研究、研討論證,指導幫助小靛山村攜手貴州朝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順合銀泰礦業有限公司,採取“村集體+農業公司+礦業公司”的模式發展種植産業。

  科學種植 激活發展潛能

  礦區復墾,土壤是根基,種植管理是關鍵。“我們專門邀請專業機構對洗礦廠産生的泥土進行檢測,在確保符合耕種標準後,按比例添加有機肥和無機肥,以此改善土壤肥力。”貴州順合銀泰礦業有限公司廠長余榮説。

  貴州朝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康朝斌介紹,有了適合種植的土壤,加上他們的種植技術和對市場的把控,已建成的蔬菜種植基地很快就産生效益。

破“荒”産糧 貴州省清鎮市礦山修復“披綠”又“生金”_fororder_村民在治理後的土地裏農作。陸勁松 攝

村民在治理後的土地裏農作 攝影 陸勁松

  “看這片露天西瓜,通過人工干預,一株能結兩個瓜,成熟期相差半個月!”康朝斌站在蔬菜基地説,在種植西瓜、辣椒和豆子之前,這片土地剛完成洋芋和花菜的采收,得益於錯峰上市的策略,農産品的産量和銷售成績頗為亮眼。

  目前,當地已建成的350畝蔬菜基地,年畝産經濟作物達2000至4000斤,預計年産值可突破200萬元。隨著新增200畝種植區即將投産,這裡産出的優質蔬菜將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

  紅利共享 托起民生幸福

  “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太方便了!”小靛山村村民趙英禮算完經濟賬後,果斷將家裏3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每年還能獲得1800元固定收益。

  自小靛山村農業種植基地建成後,小靛山村及周邊村寨的60余名村民搖身一變,成為了有車接送、中午包飯的“産業工人”。同時,村集體每年還能從農業公司獲得20%的利潤分紅,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

破“荒”産糧 貴州省清鎮市礦山修復“披綠”又“生金”_fororder_村民進行田間管理。陸勁松 攝

村民進行田間管理 攝影 陸勁松

  從“生態傷疤”到“綠色糧倉”,小靛山村的華麗蛻變,是清鎮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如今,當地正積極謀劃將礦山修復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探索“農業種植+觀光體驗”複合型産業模式。

  “我們將繼續加強與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全力推廣‘小靛山模式’,推動更多廢棄礦山實現‘生態修復-産業培育-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讓‘披綠生金’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愈發清晰、豐盈。”麥格鄉黨委委員、副鄉長王頌婷説。(文 李錦明 陸勁松 何歡)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