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酒香聞名四海,但若問及當地人“舌尖上的鄉愁”,答案或許是一盤黑亮的鹽幹菜。這道傳統小菜,如今正叩開産業振興的大門,成為仁懷市學孔鎮林河村的致富新希望。
2024年春,林河村村委會在走訪中發現,外出務工青年返鄉時總要大包小包帶走鹽幹菜。“既然都喜歡吃,何不把這份鄉愁變成産業?”村委會的提議,讓傳統手藝迎來新生。
工人正在分揀菜葉
今年3月,林河村黨支部盤活500平方米閒置廠房,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配備切片機、真空包裝機,規範化收購加工村裏的抱子芥(兒菜),再通過“百企興百村”工程,將鹽幹菜銷往各地,産銷一體的鏈條讓“鄉味”真正有了“錢景”。
工人將弄好的菜葉進行浸泡處理
在貴州林閣場鹽菜有限公司,腌制好的鹽幹菜鋪滿空地,工人們正忙著翻動菜幹,空氣中瀰漫著鹹香。58歲的村民王大媽手法嫺熟地分揀菜葉:“在家門口乾活,既能掙零花錢,又能照顧孫子。”
工人將菜葉封壇
把廠房變成家門口的“就業站”,讓産業紅利實實在在轉化為民生福祉。林河村黨支部書記劉開相介紹,合作社針對留守婦女、大齡勞動力開展種植管護、清洗腌制、包裝培訓,一年帶動1000余人次就近務工。
如今,學孔鎮已經成功售出3000余斤鹽幹菜,實現收入24萬餘元,預計還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一方水土一方味,歷經時間打磨、日光濃縮的鹽幹菜,既是仁懷人的味覺密碼,更是一份無法割捨的鄉愁。(文/圖 遊正玉 程祥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