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高效、規模發展”路子,始終將茶産業作為主導産業抓實抓細,按照“三季採摘、全樹利用、全産業鏈發展”思路,推動都勻毛尖基地化、加工標準化、企業集約化、市場品牌化發展,實現都勻毛尖“鏈”接無限可能。
壩固種畜場茶園
6月9日清晨,嗡嗡的採茶機轟鳴聲響徹了都勻市壩固種畜場茶園,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採茶機穿梭于茶壟間,當鋸齒掠過葉梗,翠綠的茶葉被切斷,夏茶芽葉如浪花般捲入集葉袋,幾分鐘時間,一壟茶葉便完成採摘。
“去年,我們茶場與都勻南山茶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春茶、夏秋茶都由該公司負責收購,雖然夏秋茶的價格沒有春茶高,每斤也能賣到1.8元左右,相比以前只採一季春茶來講,我們350畝茶場每年可採摘夏秋茶55萬斤,每年多收入90多萬元。”都勻市壩固種畜場茶園基地負責人陸運昌説。
在過去,都勻毛尖主要以春茶採摘為主,夏秋茶利用率較低。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都勻市積極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充分挖掘夏秋茶的價值,鼓勵茶企開發如紅茶、黑茶、袋泡茶等適合夏秋茶加工的産品,引進茶葉精深加工企業,不斷延伸茶産業鏈,豐富茶産品種類,不僅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還提升了夏秋茶的利用率,實現了茶園效益的最大化。
工人們在進行機械採茶
走進都勻南山茶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從壩固種畜場茶園採摘的鮮嫩茶葉正經歷一場“科技蛻變”,鮮葉從投料口進入後,依次完成蒸汽殺青、冷卻、烘乾、精細碾磨等工序,最後出來的就是加工抹茶的原材料——碾茶。
“碾茶市場需求量大,每斤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由於我們廠剛起步,只有一條生産線,現在每天收購夏茶青15000斤,産值1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增加新的生産線,繼續擴大産能,爭取全年生産碾茶50萬噸,産值達到500萬元左右。”都勻南山茶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主任羅科翰説。
好茶不僅要“種”出來,更要在精深加工上不斷突破。近年來,都勻市立足毛尖茶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穩種植、深加工、塑品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都勻毛尖茶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全自動化茶葉生産線也轟鳴啟動,該設備是全黔南州首條全自動化茶葉生産線,通過數字化控制系統和可視化生産管理平臺的協同運作,生産溫度、濕度、時間等參數被精準調控,實現全自動化生産的飛躍。
全自動化茶葉生産線
都勻毛尖茶産業鏈的延伸不僅限于茶葉産品,還衍生出了肉製品、面點、冷飲、酒類等豐富多樣的副食品種類。青色食品推出的茶香鴨,以都勻毛尖茶葉提取物替代部分香料,賦予鴨肉獨特茶香,成為頗受歡迎的肉類副食品;將茶葉碎融入餡料製成的毛尖茶包子,實現了茶香與肉香的完美融合;利用茶葉提取物製成的毛尖雪糕,在夏季成為熱門“網紅”産品,為消費者提供了清涼解暑的茶飲風味冷飲;以茶葉發酵液為基底釀造的毛尖啤酒,具有清爽回甘的獨特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這些産品都採用了都勻毛尖的茶青、茶梗等作為材料生産製作而成,都勻毛尖以意想不到的新方式贏得了消費者青睞。
從茶園採摘的轟鳴,到車間裏茶葉的科技蛻變,再到餐桌上的創意美食,都勻毛尖的每一步都在踐行“三季採摘、全樹利用、全産業鏈發展”的理念。如今,這片小小的茶葉,已然成為撬動産業升級的支點,三季採摘讓茶園全年煥發活力,夏秋茶的充分利用,不僅拓寬了茶農的增收渠道,更為後續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全樹利用將茶梗、茶葉提取物等 “變廢為寶”,延伸出多元産品矩陣;而全産業鏈發展則讓茶葉從種植、加工,到食品、飲品創新,形成閉環發展。這一模式不僅盤活了茶葉資源,更構建起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文化效益於一體的産業生態。
未來,都勻毛尖必將以更豐富的形態、更強勁的動能,在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的賽道上,書寫出“一片黃金葉,造福一方人” 的精彩篇章。(文/圖 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