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腹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正以“草畜配套”為筆,繪就鄉村振興的“牛”氣畫卷。近年來,當地立足資源稟賦,創新探索“以草定畜、以養定種、種養結合”的一體化發展路徑,讓肉牛産業成為富民強縣的“金招牌”。
農戶正在種植牧草
為破解養殖污染與草料短缺雙重難題,黎平縣構建起生態循環發展新模式。一方面,黎平縣盤活閒置耕地與撂荒地,規模化種植青貯玉米、甜象草等優質牧草,通過“糞肥還田促草生長—牧草增産養牛—減少糞污排放”的閉環鏈條,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目前,黎平縣牧草種植面積達1.8萬畝,建成2個500畝以上優質飼草料基地,年産牧草超12.5萬噸。另一方面,黎平縣積極引導養殖主體回收農作物秸稈,既解決冬春草料缺口,又避免秸稈焚燒污染,預計2025年可回收利用水稻秸稈5萬噸以上。
長勢良好的牧草
通過天然草場與人工飼草的“雙輪驅動”,黎平縣為肉牛産業裝上強勁引擎。黎平縣共有47.9萬畝天然草場,其中疏林、草叢等特色草場資源豐富。依託得天獨厚的草飼基礎,全縣肉牛養殖規模持續擴大,截至目前,肉牛存欄量達5.03萬頭,累計出欄1.16萬頭,實現産值1.21億元,培育出存欄1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戶)127個,帶動8000余戶散養戶增收。
生態養牛
下一步,黎平縣將繼續深耕草畜配套模式,以甜象草、青貯玉米種植為重點,壯大規模養殖主體,抓好牧草種植、管護、收貯全鏈條建設,推動肉牛産業向標準化、品牌化邁進,讓“牛經濟”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文/圖 姚進忠 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