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述慷
在六盤水各類秀美風光宣傳畫冊和攝影展中,你或許看到的是晨光熹微下霧氣氤氳的明湖,或是開滿高原矮杜鵑的烏蒙大草原,又或是在油菜花間共跳蘆笙舞的六枝長角苗,一個名字總與這片土地的最美瞬間緊密相連——王述慷,現任六盤水攝影家協會主席,從影三十余載,他用鏡頭丈量涼都土地的廣袤變遷,更用光影見證了六盤水從“煤都”向“涼都”蛻變的每個瞬間。
推開王述慷的書房,目光所及,是井然陳列的獎盃、證書與記錄著歲月痕跡的攝影器材。玻璃櫃內,亞洲“一帶一路”國際攝影大賽旅遊組金獎的獎盃閃耀著光芒,與一旁那臺斑駁沉寂的老海鷗相機默然相對,無聲訴説著光影之路的起點與巔峰。王述慷的目光掠過這些“見證者”,思緒仿佛回到了1995年。“那時啊,鏡頭裏的天空總是灰濛濛的,提及六盤水都好似透著一股煤灰味。一切的起點始於2004年,誰能想到,就從那一年的夏天開始,‘涼都’的氣味真的變了。”作為城市發展參與者和親歷者,無論是2004年的首屆消夏文化節舉辦,還是2005年六盤水獲得“中國涼都”稱號,或是2013年,玉舍雪山滑雪場開業並承辦第八屆貴州旅遊發展大會,在這些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上,他與手中的相機都未缺席。
“‘涼都’這張名片,推動六盤水從‘江南煤都’轉變為‘中國涼都’,實現了從工業依賴到氣候賦能、生態增值的根本性蛻變。”王述慷指著曾經拍攝的老照片與如今同場景拍攝的對比照片説,“旅遊發展也讓我們的城市發展越來越好,天更藍,水更清了。”
然而,除了作為一名攝影師,王述慷還有另一重身份——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廣電科科長。從2005年調入六盤水市旅遊事業局工作開始,雙重身份使他成為記錄涼都發展的特別角色,他用攝影結合部門工作,用自己的創作填補宣傳空白,編撰了大量旅遊宣傳畫冊、地圖、展板、景區景點導覽圖等旅遊外宣資料,強力助推涼都旅遊發展。
一座城市旅遊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多維度支撐體系的協同運作,而地域文化是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與靈魂載體。“那我們六盤水有什麼?”王述慷舉起手數道,“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我們還有紅色文化、‘三線’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涼都發展需要政策骨架,更要文化血肉。”
為了將地域文化和旅遊相結合,王述慷曾主導“重走長征路”活動,徒步一百七十公里,推動六盤水市紅色旅遊納入全省紅色旅遊圈,也曾全力推動文化遺産文物與旅遊線路相結合,研發了一系列研學路線等,不斷用豐富的文化遺産血肉填滿涼都旅遊發展骨架。
工作之餘,王述慷仍在積極通過各類攝影比賽、作品展覽等宣傳涼都,並利用攝影家協會影響力,與外省攝影家多頻互動,開展各類攝影交流采風創作,為六盤水的宣傳推廣,提升“涼都”名氣和美譽不斷努力。而今,隨著“消夏文化節”升級為“避暑旅遊季”,六盤水旅遊業依託“涼都”氣候資源,逐步從單一避暑旅遊發展為“春賞花、夏避暑、秋康養、冬滑雪”的全季全域模式。聚焦“涼都”的鏡頭越來越多,“涼都”名片也在不斷“遞”向更遠的地方。
提及如今“中國涼都”這一品牌的知名度,王述慷談起了一件小事:某次去北京出差,時值炎夏,他偶然聽到兩位老太太聊天,其中一位道,“北京的天太熱了,不如去涼都六盤水涼快涼快。”似乎在那一刻,一代代人為打造“涼都”品牌付諸的努力,都有了實際意義。
這份日益擴大的影響力,也映照在王述慷的個人藝術成就上:獲得亞洲“一帶一路”國際攝影大賽旅遊組金獎的作品《遠方有客來》,正是他在帶隊推介烏蒙山景點時偶然之作。照片上的烏蒙大草原上綠草如茵,雲霧瀰漫,遠處山巒上,風力發電機矗立,人們停駐在蜿蜒的沿山木欄前,抬頭望向雲霧中乍現的“佛光”,似夢似幻,自然與人文融合其中,場景寧靜又壯闊。而畫面中這一縷矚目的“佛光”,似乎隱喻了生態吸引力,涼都的自然景觀已從“藏在深閨”到“全國知名”,未來,也將矚目全球。(記者 黃伶俐 張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