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牛場鄉黔中村600畝藥用銀杏葉迎來采收,預計全年産量將突破180噸,較去年增長20%,創歷史新高。這片昔日的“閒置産業”,如今已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今年從6月8日開始采收銀杏葉,已采收17畝左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的産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年,預計在去年155噸的基礎上增長20%。”牛場鄉黔中村銀杏基地管理員陶泉宇説。
豐收的背後,是精細化管理的持續發力。近年來,黔中村通過整合資源、完善灌溉設施、引入科學管理模式,推動銀杏産業實現提質增效,不僅盤活了閒置資源,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土地流轉費問題,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幹活更有勁頭。
村民在採摘銀杏葉
在集中稱重點,下官組村民吳勝敏正將裝滿銀杏葉的麻袋過磅。2017年,他將7.78畝土地流轉給基地種植銀杏,從此成了“雙金農民”,像他這樣的村民在黔中村有121戶。基地採用多勞多得的計酬方式,手腳麻利的村民日均采收超300斤,日收入可達150元。
“2017年,我就開始在基地裏面幹活了,一年下來有近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費,生活是沒有問題的,只要基地上有活路,我們寨上的人基本全部在裏面幹。”牛場鄉黔中村村民吳勝敏説。
如何讓銀杏葉“身價”倍增?黔中村正謀劃延伸産業鏈。“為了增加我們産品的附加值,下一步,我們打算把産業鏈再延伸,計劃採集葉子來加工銀杏枕、銀杏墊等保健類産品,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市場調研以及産品加工相關的準備工作。”牛場鄉黔中村駐村第一書記左星介紹,這一舉措有望打破傳統農業“種賣原料”的局限,推動銀杏産業從“賣葉子”向“賣産品”升級,實現從“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變,將“小樹葉”做成大産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文/圖 浦仕美 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