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報道(記者 楊展淩):6月中旬以來,貴州反復遭受強降雨過程,引發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貴州黔東南州榕江、從江等地災情突出,轉移民眾人數多,受災損失較重。
鎮遠縣民兵護送群眾撤離 供圖 鎮遠縣委宣傳部
6月28日,針對貴州省黔東南州等地近期嚴重洪澇災害,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緊急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級別提升至三級。6月30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在6月23日預撥貴州、湖南1.6億元基礎上,再次緊急預撥1.4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重點支持兩省做好搜救轉移安置受災人員、過渡期生活救助、倒損民房恢復重建等受災民眾救助工作,推動災區儘快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6月24日,榕江縣遭遇特大洪水,僅數日後,榕江汛情再次告急,6月28日,防汛應急響應從Ⅳ級提升到Ⅰ級,讓正處於災後恢復重建的縣城再度受創。
截至6月28日18時,榕江縣緊急組織撤離轉移群眾共計11992戶41574人,其中縣城區緊急撤離轉移群眾11121戶39062人,其他鄉鎮緊急撤離轉移群眾871戶2512人。
消防救援人員在榕江縣城開展清淤工作 供圖 黔東南州委宣傳部
聞“汛”而動,以迅制“汛”。面對災情,貴州省黨員幹部、救援隊、志願者、普通市民積極投身防汛救災第一線,勇當風雨中的“逆行者”,用行動構築安全防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貴陽、遵義、凱里、麻江、雷山、丹寨、鎮遠等地救援隊伍星夜兼程匯聚榕江,各地口音的鼓勵聲在災區裏回蕩。
災情發生後,貴州消防抗洪搶險青年突擊隊員奔赴受災區域,利用舟艇、繩索等裝備,在主要街道開展人員轉移和疏散工作,通過廣播喊話、逐戶排查等方式,確保群眾安全撤離。
鎮遠支援隊伍在榕江縣城開展清淤作業 供圖 鎮遠縣委宣傳部
6月29日,面對兄弟縣市的持續困境,繼洪災後幾輪緊急馳援後,鎮遠縣再度伸出援手,集結價值2萬餘元的緊急物資並增派21人專業救援隊員火速奔赴榕江,捐贈物資包括藥品、被子、枕頭等基礎生活保障品以及清運車、叉車、推車、平鏟、釘耙、草帽、手套等清淤工具;丹寨縣迅速響應,緊急集結一支由黨員幹部、應急救援隊員、志願者組成的299人搶險救災突擊隊,他們攜帶專業設備與充足物資,火速奔赴榕江,投身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
鎮遠支援隊伍幫助轉移受災群眾 供圖 鎮遠縣委宣傳部
截至6月29號,鎮遠縣出動鏟車7台、挖機6台、運輸車17台、維修服務車輛3輛、皮卡車3輛、鬥車60台、民兵保障卡車1台、抽水泵27台、排水車1輛、灑水沖洗車2輛,為榕江縣清淤清障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丹寨縣馳援榕江救援隊伍黨員幹部幫助榕江縣群眾沖洗店舖 供圖 丹寨縣委宣傳部
6月29日,榕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佈消息稱,6月28日強降雨天氣過程已結束,經調度,榕江江河湖庫汛情平穩。榕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於6月29日10時終止防汛Ⅰ級應急響應,轉入常態化防汛工作。
榕江縣在經歷第二次洪水侵襲後,整座城市一片狼藉,大量淤泥、雜物堆積街頭,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與城市運轉。6月30日,在榕江縣城的街頭巷尾,當地黨員幹部群眾以及來自各地的支援力量正與淤泥展開最終“較量”。
榕江縣開展災後防疫消殺工作 攝影 楊芃
目前,榕江縣所有幹部群眾、武警官兵、周邊縣市及各地救援力量已再次投入到緊張的災後清淤清障、排澇消殺工作。在電力,供水、通信等部門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下,榕江的災後重建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貴州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開展凈水工作 供圖 貴州省紅十字會
洪災發生後,貴州省紅十字會迅速行動,連夜調運救災物資、派出救援隊伍馳援榕江搶險救災。截至6月27日,貴州省紅十字會共計調撥3590個家庭包,先後派出6支紅十字救援隊共50名隊員,調運9艘衝鋒舟、4套移動凈水裝置和2台大型無人機等裝備,緊急轉移群眾185人,制水27噸,用新型凈水設備把渾濁的洪水變成了安全的生活用水,解決了群眾的喝水、用水問題。
在榕江縣車民街道富民社區,貴州紅十字救援隊和來自陜西延安的志丹紅十字救援隊並肩作戰,合力清淤排污,爭分奪秒制水,展現了“紅十字速度”,他們的身影在泥濘中既溫暖又有力量。
貴州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幫助清淤 供圖 貴州省紅十字會
在榕江縣第一中學高考志願填報點,在實現市政供電的基礎上,南方電網貴州貴陽供電局搶修人員接入應急發電車作為備用電源,以“雙電源”確保機房內的電力供應萬無一失,助力學子實現夢想。
6月28日,榕江縣考生正在填報高考志願 攝影 吳化雨
隨著恢復工作有序推進,榕江“村超”球場上,高壓水槍正沖刷著象徵草根足球夢想的草坪。
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12時,榕江縣組織全縣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並聯合各界救援人員共同作戰,合力發起清淤清障總攻,已累計清理927123平方米;疏通道路388條,總計129.5公里;完成進度66.18%。
黔東南州其他受災縣的災後恢復也正在開展。
隨著洪水退去,從江縣立即組織多方力量,積極開展災後清淤除障作業,儘快恢復群眾生産生活秩序,有序推進災後重建工作。
在凱里市下司古鎮的商貿餐飲住宿已全員“歸位”,熱騰騰的美食香飄滿街。從6月28日上午11時發佈防汛I級應急響應和閉園公告,到6月30日上午10時宣佈恢復運營,下司古鎮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清淤、消殺、修復工作,向遊客重新敞開大門。
6月28日清晨6點開始,凱里市下司古鎮遭遇洪水侵襲,景區不得不按下“暫停鍵”。洪水漫進小吃街,導致多家商鋪被淹,下司鎮黨委政府與景區工作人員時刻緊盯水情,當地政府和景區迅速集結各方力量,幫著清理店舖、檢修設施,商戶們也積極開展自救,擦拭櫃檯、補貨上架,大家齊心協力,只為讓古鎮的煙火氣早日歸來。
丹寨縣文旅系統黨員幹部幫助民宿清理雜物 攝影 文興貴
受強降雨影響,丹寨縣部分旅遊區域遭受洪澇災害,不少旅遊業主受災嚴重,經營陷入困境。丹寨縣文旅系統黨員幹部迅速行動,自發組織起來,幫助旅遊業主清理淤泥,以實際行動助力恢復生産,讓業主們重拾生産自救的信心。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天柱縣出現洪澇災害,部分農田、道路、水利設施受損嚴重。災情發生後,天柱縣相關部門迅速行動開展災後重建。為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當地採取“分類指導+科技賦能”模式,針對不同受災作物制定恢復方案,對水毀較輕的稻田推廣葉面肥噴施和病蟲害統防統治。
洪水退去,留下的是浸漬的土地,卻帶不走這片土地上人們重建家園的堅定信念。八方匯聚的援手、鄰裡相攜的背影、幹群奔波的足跡,共同織就了一張牢不可破的互助之網。這份在風雨中凝結的情誼與力量,是比任何鋼筋水泥都更堅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