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重生:從“黑臭河”到“生態廊道”的貴陽實踐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05 18:08:07

南明河重生:從“黑臭河”到“生態廊道”的貴陽實踐_fororder_未命名__2023-07-06+11_44_35

  國際在線貴州消息(記者 周嫻):在貴陽市民的記憶中,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曾是“推開窗就聞惡臭,路過時掩鼻疾走”的生態痛點。隨著國家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為檢驗減污降碳攻堅戰成果的“碧水”樣本。

  “以前河裏和岸上隨處可見垃圾,還散發著臭味,根本就不敢到河邊走。”年逾七旬的貴陽市民劉秀霞回憶,小時候,河水很清,小夥伴們經常到河裏游泳,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沿岸企業增多,河水逐漸變得渾濁。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中心城區河段流經貴陽市人口最密集、商業最活躍、生産生活最集中的區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沒有及時配套,市西河等支流水質變成劣Ⅴ類,造成南明河水質惡化,一度成為一條“失去生命的河流”。

  7月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與創新:生態産品與綠色生産力”主題論壇在貴陽召開。論壇上,作為喀斯特地區水環境治理的標杆,貴陽南明河治理經驗再次成為焦點。

南明河重生:從“黑臭河”到“生態廊道”的貴陽實踐_fororder_圖片4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接受媒體採訪 攝影 周嫻

  “南明河的治理是一場系統性的創新實踐。”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在論壇上介紹,傳統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難以應對山地城市地形高差,截污管網在貴陽喀斯特地貌中猶如“漏水竹籃”,既無法有效收集污水,又造成二次污染,南明河陷入“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

  2013年起,中國水環境集團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創新性地採用了分佈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在南明河流域展開了一場系統性、前瞻性的綜合治理,還人民群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南明河污水廠被拆分為地下處理層、操作層與地面景觀層,徹底解決臭氣、噪聲等鄰避問題,並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擴建下沉式再生水廠24座,總處理規模達百萬噸級,直接回補河道生態基流,年補水量超4.5億立方米。

南明河重生:從“黑臭河”到“生態廊道”的貴陽實踐_fororder_rBABCmSpBeCALzGZAAAAAAAAAAA236.550x243

南明河甲秀樓河段  供圖 貴陽市委宣傳部

  “分佈式下沉建設污水處理廠,不僅避免了長距離管網的投資、建設和運維成本,還節約了從下游回調再生水補充河道生態基流費用,經核算,相較傳統模式,節約投資成本約45%。”侯鋒説。

  南明河治理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改善,這一誕生於貴陽的創新實踐,已綻放出顯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通過治理,南明河水質全年穩定達地表水Ⅳ類,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以上,沉水植物覆蓋率由15%提高至80%,每年向南明河生態補水5億立方米,創造的千余畝土地,為城市提供了生態體育公園、圖書館、BRT公交站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幅緩解城市資源壓力。

  “南明河的蛻變深刻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兩山’理念為全球綠色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侯鋒表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貴陽樣板”,南明河治理經驗所展現的系統思維與科技賦能,不僅為中國喀斯特地區破解治水難題開闢了新路,其成功實踐更為全球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對水資源短缺和生態修復挑戰,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方案。

  貴陽這條“母親河”的重生之路,正成為連通中國生態文明理念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座堅實橋梁。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