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高新區俯瞰圖
在安順平壩區,貴州黎陽國際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黎陽國際)生産車間內,一個個新鮮出爐的LEAP-1A錐形短軸,帶著自己獨屬的有效身份信息有序排列,“如今,客戶的産品已經由CFM56升級到LEAP發動機,配套零件自然也要進行技術攻關、更新換代。”黎陽國際總經理助理兼生産部主任陳鵬説。
等待交付的錐形短軸便是最好的例子。“新一代錐形短軸加工難度大,我們進行了3年關鍵技術研究,現在已經實現産業化。”陳鵬説,黎陽國際研製生産的最新型號LEAP發動機零件,已用於配裝空客、波音新一代民用客機和中國的大飛機C919。
陳鵬口中的“客戶”,包括法國SAFRAN-AE(賽峰集團)、美國GE(通用電氣集團)、美國Collins、英國Rolls Royce(羅爾斯-羅伊斯)等,這些巨頭企業都是黎陽國際的老客戶。
“與賽峰集團已合作29年,與通用電氣集團合作23年,與美國Collins已合作18年……”細數與客戶的合作年限,陳鵬説,多年的穩定合作,是客戶對黎陽國際的産品與服務的高度肯定。
貴州黎陽國際製造有限公司展廳內
今年,企業的營收目標是6億元,要是以前,陳鵬從年初就已經開始緊張地生産調度。“在相關配套企業落戶安順平壩前,所有的配套生産工作在企業內部完成,這無疑給我們造成了一定的生産壓力。”隨著配套企業的紛紛落戶,生産力大大提升,陳鵬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2021年至今,企業營收保持著每年20%的增長。
平壩作為貴州航空産業城規劃佈局的重點縣區,有著“三線建設”遺留的寶貴資産、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還有培育多年的産業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政策環境。
如今,依託安順高新區,該區不斷優化航空産業佈局,打造西南地區航空及汽車零部件生産基地,拓展航空産業鏈上下游環節,壯大航空産業規模,牽引和帶動供應配套企業落戶,形成航空零部件配套産業集群。
貴州欣宇泰科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走出黎陽國際的大門,右轉直行,一分鐘的車程,就是黎陽國際的配套企業之一——貴州欣宇泰科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欣宇泰科)。
“企業2017年落戶安順高新區,在此之前,我們在江蘇為黎陽國際提供配套服務,那時生産交付至少需要一週。”欣宇泰科執行副總潘趙春告訴記者。
如今,欣宇泰科生産的鈦合金薄壁結構件類産品、複雜夾具等産品,從生産下線到出現在黎陽國際的倉庫,不會超過24小時。“目前,産品實現滾動交付,效率極大提升、成本隨之下降。”潘趙春説。
下游企業需求量激增,對欣宇泰科來説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挑戰,“現在我們的配套金額已從剛落戶時的500萬元增長到去年的4000萬元。”潘趙春説,為此去年欣宇泰科新增五軸加工中心生産線,累計研發投入超8000萬元。
貴州欣宇泰科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此刻,園區另一邊,貴州德仕昌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仕昌)檢測部部長孫麗,正認真地看著電腦螢幕中的檢測系統反饋,這是確定産品精密的重要一步。她的身後,整整齊齊排列著剛下生産線等待被檢測的零部件。
“每一個産品都必須通過三坐標檢測儀進行測量,該檢測儀的誤差達0.002毫米,完成測量後才是一個合格的産品。”孫麗介紹。
德仕昌車間內,62台設備連軸運轉、百餘名工人各司其職,不斷將毛坯原料變成精密零部件。“航空零部件製造之所以被稱為高端裝備,因為對原材料、研發、生産都有著高標準高要求。”德仕昌生産部經理孫根燦説。
孫根燦指著正在生産的某環形零件説:“這個零件從毛坯開始,經歷銑床、粗車、精車等多道工序,3天至多能生産15件,這其中不能有任何差池,不然就浪費了昂貴的原材料。”
貴州德仕昌製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航空産品製造的高要求意味著企業“打鐵必先自身硬”。作為龍頭企業的黎陽國際,其科技創新能力從企業今年3月獲得的“LEAP全球供應商”大獎中可見一斑。
“這個獎項從全球18個國家300余家企業中選出3個,我們是其中之一,這也是黎陽國際第三次獲得此殊榮,充分表現客戶對我們航空産品製造技術的高度認可。”陳鵬説。
欣宇泰科通過年研發佔比20%的持續投入和産學研合作不斷增強“造血”能力,2023年,公司入選貴州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德仕昌還通過引入高端生産設備、擴大廠房,不斷提升配套能力,目前,生産的零部件種類已達20余種。
貴州德仕昌製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目前,貴州航空産業城的平壩區域共謀劃築巢項目26個,總投資23.65億元,其中産業項目9個,總投資9.28億元,築巢項目17個,總投資14.37億元:根據“121”功能定位,今年新增謀劃航空産業項目18個,總投資65.28億元。
位於平壩的安順高新區,聚集了以黎陽國際為龍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及其上下游配套産業集群,德士昌製造、九華軍航、欣宇泰科、信博、阿諾刀具等5家企業已入駐航空小鎮,比較優勢明顯的航空零部件轉包示範基地已見雛形。
作為貴州航空産業城建設“主戰場”和“主陣地”之一,平壩區致力做強飛起來的“貴州造”,已完成相關規劃編制,確定了以航空産業轉化中心、航空航天零部件製造專業化産業園、航空發動機配套製造專業化産業園、通用航空製造及運營基地為核心的“121”航空産業佈局,正逐步形成航空裝備製造及配套産業集群。(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