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雪梨”因恰逢農曆六月成熟,皮薄如紙,肉質雪白細嫩,得其美名。如今,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斷杉鎮的雪梨,正借著科技興農的東風,“飛”入千家萬戶。
雪梨基地一角
在惠水縣斷杉鎮海裏果園種植基地,160畝六月雪梨綴滿枝頭。基地裏,一架無人機嗡鳴升空,穩穩吊起滿載雪梨的水果筐,輕盈地越過山坡,這就是基地負責人王天宏的日常工作寫照。
自7月1日開摘以來,這臺“空中大力士”已成為果園運輸主力,單次可吊運一筐120斤的雪梨,讓果園告別了“肩挑背扛”的傳統運輸模式。為方便轉運,王天宏果斷投入5萬元購置專業農用無人機,並考取操作執照,成功轉型為“科技飛手”。
“基地是2024年開始使用無人機,今年新換的這臺無人機每一次載重120斤至130斤,一天吊運量大概10噸至15噸。 ”王天宏介紹。
農用無人機運輸雪梨
這臺無人機不僅是工具升級,更是山地農業智慧的運用。一塊電池高效運行6次至8次,利用快充技術輪替作業,實現了“人歇機不停”的流暢運轉。
除無人機運輸外,摘果、包裝等環節也吸納了不少附近村民就業,多數人每天能獲得100元至150元的收入,讓技術紅利與就業增收並行。“在基地每個月收入六千左右,家離這裡二十分鐘,在這裡上班能賺錢也能照顧家裏老人,很不錯。”惠水縣斷杉鎮大坡村村民王天鬱説。
村民採摘雪梨
經過基地負責人推薦及多年積累的口碑,不少外地批發商也從各地趕來採購。高效的運輸保障支撐鮮果快速抵達黔南羅甸、長順、都勻、黔東南凱里,甚至出省銷往廣西等地,為果園打通了廣闊的銷路。“我們從這個梨子果園要貨差不多10年了,這個梨子口感很好,銷路也很好,單我一個人一次就要拉4000多斤,銷量一直供不應求,今天他們給我們批發了近20000斤。”批發商羅家虎説。
今年,惠水縣“六月雪梨”畝産3500斤至4000斤,預計可采收50余萬斤。(文/圖 陳勝剛 白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