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是東方機床廠六十週年誕辰,280多名曾在都勻揮灑青春汗水的三線子弟們,從全國四面八方奔赴而來,其中,最遠的從美國趕來,這群人裏最大年紀90多歲,最小年紀也50有餘。千里的奔赴的他們就為這歡慶時刻,能相聚一堂回憶屬於他們的大好青春年華。
正在《東方記憶•薪火龍昌》舞臺劇上,表演手風琴的人是86歲的劉及道,當他唱起當年《東方花園般的工廠》曲目時,台下三線子弟們紛紛跟著合唱起來,時光仿佛回到當年靠自己努力雙手,創造下幸福生活的時候。
劉及道的三線故事始於1968年,北京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的他,原本有機會留在北京發展,但是校園內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標語時刻激勵著他。畢業那年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孤身一人奔赴千里之外的都勻,投身於三線建設的偉大事業。
“如今,都勻與廠區變化很大,記憶猶新的還是這大煙囪和大水塔。當初坐火車花了三天的時間到都勻站,很興奮準備收拾行李下車,列車員馬上提醒到,東方機床廠要在清泰坡下。”為了此次慶典,劉及道在女兒劉漣的陪同下,坐了5個多小時高鐵來,如今,回憶起50多年前剛來都勻的場景,劉及道還歷歷在目。
劉及道一到東方機床廠,就成為一名車間員工。雖然環境艱苦,生活條件簡陋,但他從未抱怨,認真負責,努力工作,憑藉專業技術和經驗判斷,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排除故障,保證了産品的順利生産,最終擔任黨委副書記直到退休。
在三線建設者裏,劉及道的故事並非個例。
今年80歲的王修棟和劉及道一年入的廠,北京機械製造學校畢業的他,與同學3人一起來到都勻,剛開始幾人不認識路,在都勻站下車後,步行1個多小時,聽到有大喇叭的響聲,以為到廠區了,沒想到才走到橋梁廠,還要繼續步行才能到。剛入職的他從車間工人到計劃科工作人員,再輾轉到銷售科,2005年退休後,就一直留在都勻生活。
“雖然父母在和妹妹都在北京,但是對於奉獻幾十年青春的都勻,已經成為了我第二個故鄉,很難割捨掉這份情誼。留在這裡也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服務好更多的老員工,讓他們隨時想家都可以回來看看。”這次擔任活動志願者的他,也發揮餘熱積極投身於活動的籌辦中去。
人群中劉紹勇一家四世同堂的身影十分顯眼。劉紹勇是東方機床廠老員工,他帶著坐著輪椅的父親劉廣玉與母親高俊芳,從山東泰安不遠千里前來都勻,與老朋友一起在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裏共憶青春。
“我屬於三線二代,童年都是在東方機床廠,這次來的人群中父母年齡是最大的,父母今年已經93歲了,雖然一路上十分不便,但看到父母故地重遊時激動的心情,這次辛苦也十分值得。” 東方機床廠老員工劉紹勇激動地説。
1741公里,這是濟南趵突泉到都勻劍江河的里程距離。六十年前,228名濟南二廠職工攜380名家屬作為第一批建設者,跨越山海奔赴都勻支援三線建設。1741公里,搭乘綠皮火車要走上三天兩夜。後來一批又一批的三線建設者攜家帶口前赴後繼踏上征途,紮根腹地,艱苦奮鬥,讓東方機床廠落戶都勻,再到1987年祖國的第一台數控火焰切割機正式投産的故事。
歲月雖遠,但那份堅守與承諾依舊清晰可見。他們的故事仿佛一曲頌歌,讚美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堅韌和奉獻精神。三線建設為都勻的工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線建設不僅是一次工業遷移,更是一種精神傳承。在新中國工業化的光輝歷程中,劉及道與王修棟這樣的“三線人”成為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見證。(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王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