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貴州黔東南的丹寨縣,流傳著一種極具特色的苗族傳統舞蹈——古瓢舞,它是苗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于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在組裝古瓢琴
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在調試古瓢琴音準
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村,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在挑選古瓢琴琴弦
古瓢舞是一種以“古瓢琴”為樂器領舞的民間舞蹈。古瓢琴,苗語稱“格哈”,其結構簡單,製作精良,狀似家用水瓢。它一般由男子製作,取一段桐木,掏空後砍去多餘部分作琴把,蓋上木質面板,在面板上留音孔,再插入一根音柱,放上兩根由牛皮絲做成的弦,弓絲則用棕絲做成,為增加摩擦力,還會加一些松油。古瓢琴雖只有兩根琴弦,卻能發出8個與當地苗語8個音調相吻合的音,聽懂當地苗語的人,聽琴聲就能準確分辨出舞曲表達的內容。
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身著盛裝的少數民族群眾在丹寨縣非遺服飾展示巡遊中跳“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關於古瓢舞的起源,有兩種傳説。一種是據當地《苗族古歌》記載:“白楓香樹的枝丫伸滿天,有兩枝拖下來,一枝變成了蘆笙,一枝變成了瓢琴”。另一種民間傳説則是,很久以前,有錢人家買蘆笙又吹又跳,而貧寒人家無錢買蘆笙,於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製成簡單的琴來代替,這樣一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苗寨迎春活動中跳《苗族古瓢舞》
古瓢舞的舞蹈形式豐富多樣。舞步為一步一頓,兩手插于腰內側,隨舞步上下襬動。舞場以拉古瓢琴者為中心,女性圍于內圈,男性圍于外圈,邊歌邊舞。舞蹈內容分“祭祀”和“娛樂”兩類,“祭祀”舞多在喪事場合,氣氛莊重肅穆,舞者多為中老年男女;“娛樂”舞則多在節慶、婚戀場合進行,男子拉琴前導領舞,女子在後逆時針方向緩緩隨節奏踏步前行,兩手平放于腹前,按節奏作撫摸腹部狀。舞步有四步、三步、五步、七步等變化,還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等不規律的節奏組合。
在丹寨縣雅灰小學,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指導民族舞蹈興趣班學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縣雅灰小學,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指導民族舞蹈興趣班學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縣雅灰小學,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指導民族舞蹈興趣班學生演奏古瓢舞
古瓢舞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産生活、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如今,丹寨縣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將古瓢舞等非遺舞蹈改良編排後作為校園課間操推廣,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傳承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産。相信在人們的努力下,丹寨古瓢舞這一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將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光彩。(供稿 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在丹寨縣雅灰鄉雅灰小學,苗族古瓢舞非遺傳承人石光榮在教小學生拉奏古瓢琴
丹寨縣雅灰小學民族舞蹈興趣班的學生在表演古瓢舞課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