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踏入貴陽市烏當區新光裏文創園,貴陽三線建設博物館模擬核潛艇區的藍色光影瞬間將人拉入“海底世界”——墻上,魚群海草的投影緩緩流動;耳畔,海底生物的叫聲環繞交織,遊客戴上VR潛望鏡,忍不住驚嘆:“仿佛真的潛入了深海!”
這裡曾是新添光學儀器廠潛望鏡生産大樓,我國第一台潛艇潛望鏡誕生地。幾十年過去,大樓結構依舊堅守,蠟像還原當年的生産場景,舉著手機拍照的年輕人讓三線記憶在快門聲中延續。歷史與現實,在這裡完成奇妙的時空對話。
貴陽三線建設博物館再現潛望鏡生産場景。
這樣的“時光疊影”,在貴州已認定的39處省級工業遺産中不斷上演:萬山汞礦礦道成了“文化長廊”,湄潭茶場飄出研學茶香,遵義1964文創園紅磚墻裏回蕩三線號角……曾被貼上“老舊”標簽的工業遺産,正以各自的方式,活出新模樣。
活出“本色”:量身定制適配方案
貴州工業遺産自帶多元基因:既有承載家國記憶的三線遺産,也有深植地域的裝備、茶、酒、醫藥、印刷等産業遺産,活化利用的核心,正是順著這些基因量身定制方案。
“你看這紅磚墻、廠房結構一點沒變,我們只做了必要翻新,就怕丟了三線魂。”遵義一九六四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韓思成拿著兩張航拍圖,向記者對比改造前後的遵義1964文創園。
遵義1964文創園改造前(上)後(下)。
這裡的前身,是曾為國家電力、機械、冶金、軍工等行業提供重要電器産品的三線企業——長征電器十二廠。如今,廠房外貌仍帶著工業厚重感,內裏卻已完成新舊共生的煥新:舊車間變身遵義三線建設博物館,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萬能式斷路器、“長征電器”紅色大鼓等老物件則成了最生動的教具,每年面向一萬多名學子。去年底至今年5月,博物館還專門提檔升級,重新梳理文化脈絡和歷史背景,豐富展陳,將三線建設歷史講得更透徹。
遊客參觀遵義三線建設博物館。
如果説遵義1964文創園講的是“紅色工業故事”,那湄潭縣的茶工業博物館便是用老廠房裝下“貴州茶香記憶”。湄潭茶場制茶工廠裏,揉捻機、切茶機等機具一字排開,仿佛下一秒就能聽到機器運轉的聲響。館內還原貌保存了民國中央實驗茶場時期的紅茶初制、精製車間場景,遊客循著設備的軌跡讀懂一杯貴州茶的前世今生。
銅仁市萬山區的硃砂古鎮則將工業遺産的底色保留在地下。作為中國最大汞工業生産基地,萬山汞礦遺留下的970公里地下礦道,如今成了獨一無二的“地下文化長廊”。遊客沿著礦道深入,觸摸岩壁上的開採痕跡,真切感受“一錘一釬鑿礦山”的力量。
除了基因適配,工業遺産自身的硬體優勢也為活化提供了空間。寬敞的廠房、規整的結構,讓改造具備靈活性,這也是貴州超半數工業遺産選擇文旅方向的重要原因。“文旅是公眾了解工業遺産最直觀的方式。”貴州省工信廳産業政策與法規處副處長夏冬梅補充道,工業遺産清晰指向工業發展的來路,讓其“活起來”也是為了守護文化根脈,提高公眾認知度,以更好地傳承工業精神。在修舊如舊的利用原則下,老建築既得到妥善保護,又被賦予新功能、注入新活力,進而帶動周邊發展。
差異化突圍:打造“獨家招牌”
當工業遺産活化普遍向文旅傾斜時,貴州老廠房早在前期規劃時就埋下差異化伏筆,打造“獨家招牌”。
遵義芳華里3536文創園。
立秋後,遵義芳華里3536文創園內秋意漸濃,泛黃的梧桐葉落在紅磚房與小道上,與廣播裏具有年代感的音樂形成奇妙共振,讓人恍惚置身上世紀的國營洪江機械配件廠。可再往裏走,畫風突然變了:遊客搭乘熱氣球俯瞰園區,農場裏給兔子喂食的孩子們笑聲清脆。最熱鬧的綠野探知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裏,家長帶著孩子圍在玻璃缸前,觀察蜥蜴、青蛙的一靜一動。
“遵義少見這樣的科普館,動物種類多,能互動還有講解、喂食,讓孩子近距離接觸,比單純參觀有意思多了。”遵義市民茍恩莎刷到短視頻後,特地帶著兩個孩子來打卡。
遊客在綠野探知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參觀。
芳華里3536文創園總經理胡君介紹,園區瞄準市民戶外遊、近郊遊需求,利用廠房大、近自然等優勢差異化招商,引進滑翔傘訓練基地、馬術訓練營、兩棲動物科普館等小眾業態,區別於傳統文創園。6月28日至29日開業期間日均客流近5萬,遊客在此既能懷舊,又能體驗新鮮玩法。
遊客在芳華里3536文創園打卡拍照。
黔南州都勻市則將工業遺産融入當地影視産業:由國營紅旗機械廠改建的巨升影視小鎮,保留了遺留建築的獨特風貌,搖身一變“民國片場”,多部戰爭劇、年代劇在此取景;國營久達機械廠變毛尖小鎮,以茶文化與影視文化為特色,與都勻秦漢影視城共同構成都勻影視文化産業集群,助力當地“西南影都”品牌建設。
新印廠1950文創街區則服務城市更新,保留貴州新華印刷廠工業記憶的同時,引進100余家商戶,涵蓋美食、文創、休閒等業態,成了市民家門口的休閒地,還入選全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以前逛街要跑幾公里,現在下樓就能逛,有吃有玩還有文化味,我和家人每週都來。”家住附近的李女士笑著説。
平衡之道:有情懷更要能長久
活化工業遺産,文化與商業的平衡是繞不開的話題:只講情懷,項目難以長久;只談賺錢,又丟了工業遺産的靈魂。貴州的老廠房正探索找到兩者的平衡點。
在硃砂古鎮,萬山汞礦遺産既是文化的根,也是景區的“吸金石”,生動詮釋了文化與商業的共生關係。走進萬山汞礦工業遺産博物館裏,硃砂原石、開採工具等訴説著“愛國汞”的奮鬥史;“那個年代一條街”重現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生活場景,遊客在老店、郵局裏追尋童年記憶;硃砂産品門店裏,吊墜、手鐲等硃砂工藝品琳琅滿目,吸引遊客駐足選購……
近年來,硃砂古鎮利用豐富的礦産遺址資源,深耕工業旅遊,成功獲評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來之前就知道萬山硃砂有名,沒想到既能帶娃學歷史,還能淘到這麼好看的硃砂工藝品,一舉兩得。”北京遊客王女士説。硃砂古鎮景區負責人王芳忠介紹,截至目前,景區今年遊客接待量達17.80萬人次,同比增長16%;旅遊綜合收入1500萬元,同比增長20%。
文化打底、商業添彩的效應,在遵義1964文創園同樣明顯。開園9年來,該文創園堅持將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等文化業態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守好文化底色。園區還探索出文化活動引流的運營秘訣。今年上半年已舉辦週六音樂會、海龍屯畫報周等50余場公益性活動,實現周周有活動。“活動多了,人氣自然跟著旺。”韓思成説,隨著客流量增加,園區的出租率從85%漲到95%,今年上半年的客流量更是達到2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
遊客在遵義1964文創園打卡拍照。
讓老廠房展現出無限可能背後,還有全省層面實打實的支撐。貴州省工信廳對認定的省級工業遺産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對認定的國家工業遺産一次性追加50萬元獎勵,力度全國少見。夏冬梅介紹,目前,第三批貴州省工業遺産認定工作正在推進,未來將不定期開展認定,持續引導工業遺産在保護中驚艷煥新。
當工業記憶與現代生活在紅磚墻內相遇,當文化情懷與商業活力在老廠房裏相融,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老建築便成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繼續講述貴州的工業故事。(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