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數博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科研+AI”將成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8-29 15:53:18

2025數博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科研+AI”將成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頁眉 

  國際在線貴州消息(記者 羅淼):“人工智能(AI)正以‘第五科研範式’的姿態,改變傳統科研模式。”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研究所所長鄭緯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AI不應該僅作為工具存在,更應成為科研人員的“智慧助手”,在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到跨學科融合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支持。

  鄭緯民回顧了科研範式的演進歷程:從實驗驗證、理論推演、科學計算到數據科學,如今AI已成為第五種科研範式。“通過快速梳理文獻、生成假設、優化實驗方案,AI在交叉學科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能把科研週期平均縮短30%,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效果尤為顯著。”鄭緯民形象地表示,未來,“科研+AI”將成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2025數博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科研+AI”將成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29號4

鄭緯民在2025數博會活動中作交流發言 攝影 羅淼 

  當前,中國科研正加速邁向智慧化與數據驅動的新階段,科研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持續攀升,但傳統科研模式仍存在資源獲取難、信息整合效率低、研究進程慢等瓶頸。與此同時,全球AI市場快速擴張,科研AI工具需求激增。但現有方案大多停留在通用大模型層面,難以滿足垂直領域科研的深度需求。

  在此背景下,無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臺應運而生,並於2025數博會期間正式首發。該平臺以數據要素驅動為核心,面向科研全流程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致力於打通科研關鍵痛點,推動科研模式由傳統向規模化、智慧化轉型,首創文獻矩陣提取和多文獻對話解析,輸出動態知識圖譜,揭示研究空白與趨勢預測。在實驗寫作場景,該平臺支持實驗設計、代碼生成和圖片查重,預計將文獻解析時間顯著縮短,整體科研週期明顯壓縮。

  “無相科研大模型不僅能幫助科研人員更快地讀懂文獻、構建知識圖譜,還能在實驗設計環節提供智慧化的支持。我本人也體驗過它的一些功能,確實能顯著提升科研效率,讓複雜的科研工作變得更智慧、更精準。”鄭緯民介紹,該平臺基於開源模型的微調,通過聯邦學習、輕量化部署等技術,提升科研成果産出準確率顯著,能讓AI真正成為科研工作的可靠助手。

  目前,該平臺已與上海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驗證了在科研實驗設計場景的實際效能。

  科研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而AI正在成為科研新的“加速器”。面對青年科研工作者,鄭緯民建議積極擁抱AI技術,即使經驗不足,也能通過“智慧助手”突破跨學科壁壘,不再受限于數據孤島,將時間投入到最富創造性的工作中。

  作為多次參加數博會的專家,鄭緯民特別指出,很看好貴州在大數據與AI融合方面的發展前景。“貴州在大數據發展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算力充沛,數據、演算法都位居全國前列,‘東數西算’樞紐地位突出。未來應進一步聚焦算力利用率提升和應用場景落地,一步步做好每一個項目,推動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2025數博會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科研+AI”將成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頁尾

編輯:楊展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