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鑿路、風裏“趴橋” | 聽建設者講述世界第一高橋背後故事
來源:天眼新聞  |  2025-09-26 09:30:41

  “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沒有路就人工開鑿。”站在即將通車的花江峽谷大橋橋面,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梁集團六安項目部質檢科科長鄧果望著腳下的深谷,四年前初到此處的場景仍清晰如昨。

  彼時,為挖樁基孔,他們在陡峭懸崖上硬生生鑿出作業平臺——受地勢限制,平臺僅容數人立足,大型設備無法進場,四五十米的深度就只能靠雙手一點點向下掘進。雨天淋透衣衫,冰雹砸在身上生疼,卻連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這樣的日子,鄧果和工友們早已習以為常。

5e1fa566364e00bb6f99fdf6fd995c88.jpg

  今年5月8日晚7點半,一場14級狂風的突襲,更是讓鄧果刻骨銘心。“當時項目部的房子都被大風吹壞了,我們幾個加班的同事還在橋上。”他邊説邊打開手機裏的照片,畫面中房屋墻體被風撕了一個大口、現場設施歪斜,而更令人揪心的是,由於大橋因為阻尼器、抗風支座還未施工,幾萬噸重的鋼桁梁竟被狂風掀得左右晃動。

  “在橋上遇到七八級風是常事,那時候如果在高空遇到大風唯一的辦法就是係好安全帶,趴在地上減少受風面積。”鄧果語氣平靜,可眼神裏藏著對險情的敬畏。他看下大橋下方就是紅軍長征時期戰鬥過的花江鐵索橋,“紅軍戰士面對槍林彈雨都不怕,我們這點風雨算什麼?”直到風勢漸小,項目部管理人員沒有第一時間撤離,而是先組織工人安全離開大橋,再仔細檢查鋼梁、橋面的受風情況,確認無重大隱患後,才離開現場。

  在他看來,自然條件的惡劣尚能咬牙克服,真正棘手的是技術上的“硬骨頭”,混凝土養生便是其中之一。“混凝土澆築完,得連續7天每隔20-60分鐘灑水養生。”鄧果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在數百米高空卻成了難題:一方面,塔基面積大,人工灑水不僅效率低,白天黑夜往返作業還藏著極大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水少了會導致混凝土開裂、品質不達標,水多了又會造成浪費。人工操作的隨意性、不可控性,根本沒法保證養生效果。

  為破解這一困境,公司技術團隊與合作公司聯合攻關,研發出一款自動養生小程式。“我們提前把管道埋進混凝土裏,現在只要在手機上設置好參數,系統就能自動灑水,還能實時查看養生狀態。”談及這項創新,鄧果的語氣裏多了幾分自豪,科技的力量,讓高空作業的安全與品質有了雙重保障。

62ff8e28ae6071fc784c71aac4acdc53.jpg

  花江峽谷的天氣,還給大橋建設出了另一道難題——這裡每年霧天佔比達三分之一,普通監控設備常因能見度低“失靈”。為確保施工精度,項目團隊引進北斗衛星系統,與北斗公司深度合作。“霧天設備用不了,就靠衛星實時監控,每一個安裝點位都能精確到毫米級。”鄧果説,從開工到如今即將通車,大橋建設遇到的難題數不勝數,而他只是無數默默奉獻的建設者之一。

  四年時光轉瞬即逝,從第一個樁基開挖到主塔順利封頂,從鋼梁吊裝到位到橋面全面完工,鄧果見證了這座世界第一高橋的每一個歷史性時刻。“當第一輛車開到主塔施工場地時,大家都激動得跳了起來。”他笑著回憶,如今這座主橋全長2890米,橋面與水面垂直距離達625米的大橋即將通車,能將兩岸原本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2分鐘。“這種成就感,真的難以用語言形容。”鄧果説道。

  站在橋面上,鄧果的目光緩緩掃過橋面的每一處細節——欄杆的焊接點、路面的平整度、塔基的穩固性,每一處都凝聚著建設者的心血。這座橫跨花江峽谷的“鋼鐵巨龍”,即將告別建設階段,承擔起連接兩岸、便利民生的新使命,而像鄧果這樣的建設者們,也將帶著這份榮耀與堅守,奔赴下一個建設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紹莉)

編輯:趙瀅溪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