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探索實踐“養牛-糞污-果園”一體化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有效破解了養殖污染與種植業成本高的雙重難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走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八一村生態循環種養殖基地 攝影 董峰應
在羅甸縣龍坪鎮八一村生態循環種養殖基地,300多頭牛每天産生的糞污通過“乾濕分離”處理、固體糞污經高溫好氧發酵、殺滅病原菌和雜草種子,轉化為穩定、無害的優質有機肥。液體糞污進入沼氣池厭氧發酵後形成富含氮、磷、鉀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液態肥。工人將加工好的有機肥精準施用於周邊果園,為果樹提供了全面均衡的營養。
“過去,牛糞處理是頭等難題,既花錢又擔心環保問題。現在,我們自産的有機肥基本滿足自家果園的需求,為果園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肥料,大幅減少了化肥購買支出,且施用有機肥後産出的水果色澤、甜度、口感更佳,市場競爭力強,售價普遍提高,實現了優質優價。”基地負責人王先生介紹説。

工人正在投喂草料 攝影 董峰應
羅甸縣推行“養牛-糞污-果園”生態農業新模式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羅甸縣農業發展的兩大難題:一方面,通過沼氣發酵和堆肥技術,將養殖糞污轉化為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從源頭上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另一方面,為果園提供了低成本、高品質的有機肥,顯著降低了種植成本,改善了土壤結構。

工人將發酵過的牛糞施入果園 攝影 董峰應
下一步,羅甸縣將總結成功經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技術培訓、資金補貼等方式,鼓勵更多種養主體加入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示範基地,推動“養牛-糞污-果園”模式在全縣範圍內開花結果,讓生態農業成為羅甸縣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和亮麗名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文 韋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