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龍場鄉是一個以苗、白、彝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鄉鎮,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七成以上,轄區面積101.36平方公里。五年來,龍場鄉緊緊圍繞“兩好兩上升”目標,從民生改善、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基層治理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全鄉7158戶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提升,一幅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氣息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龍場鄉航拍圖 供圖 水城區融媒體中心
作為農業人口占比高達98%的鄉鎮,龍場鄉聚焦群眾在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方面的急難愁盼,推動各項政策精準落地、見到實效。

龍場鄉境內北盤江觀景颱風光 攝影 何梅
“我們緊緊圍繞‘三落實一鞏固’要求,紮實抓好‘3+1’保障,持續夯實民生基礎。累計發放教育資助金200余萬元,全鄉人口醫保參保率達95%以上。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政策,有效緩解群眾就醫負擔。通過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改善106戶群眾住房條件,建成山塘水庫15座,全面保障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水城區龍場鄉黨委書記余洪相説。
在醫療保障方面,龍場鄉不僅實現脫貧戶與監測戶醫保100%參保,還為重點人群建立健康檔案,對慢性病、大病患者實施專項隨訪管理,以精準服務築牢群眾健康防線。

患者在龍場鄉衛生院內就診 攝影 何梅
“我鄉家庭醫生簽約做到應簽盡簽,目前已簽約4322人,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等四類慢性病患者,每年至少開展4次上門隨訪,大病患者每年隨訪不少於2次,切實守護群眾健康。”水城區龍場鄉衛生院副院長李飛艷説。
醫療保障守住了群眾的健康底線,駐村幫扶則進一步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龍場鄉選派6支駐村工作隊共18人下沉各村(社區),隊員們吃住在村、走遍村組,既宣傳政策、助力産業發展,又調解矛盾、解決群眾訴求,用“面對面”的服務拉近幹群距離。
“駐村工作需要紮根村裏,我們走遍了全村每戶人家,日常裏既給村民講政策、幫大家搞産業,遇到鄰裡有矛盾也及時調解,目的就是要和老百姓心貼心。現在村裏環境變乾淨了,鄰裡相處更和睦了,大家參與鄉村振興的勁頭也越來越足。”水城區龍場鄉龍場村駐村第一書記楊福龍説。

龍場鄉村居環境煥然一新 供圖 水城區融媒體中心
在凝聚民心的同時,龍場鄉不斷夯實産業基礎和基礎設施“硬支撐”。當地依託資源稟賦,推動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發展,避免“小散弱”困境,培育起芋頭、烤煙、黃桃、蔬菜、茶葉五大特色産業,同步推進道路硬化與機耕道建設,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和“發展難”。
“我們通過引進高效機械降低種植成本,使全鄉玉米畝産達900余公斤,五大特色産業帶動900多戶群眾年均增收超過8000元。此外,修建村組硬化路21條、機耕道44公里,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余洪相表示。
未來,龍場鄉將繼續立足民族地區實際,以更務實的作風、更有力的舉措,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讓這個少數民族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文 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