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挖林地資源潛力,讓林下養殖成為群眾增收、生態提質的“新引擎”,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鄉村振興路。

林下養雞
在班竹鎮上壩村吳庭安的林下養殖場,3000多只毛色鮮亮的跑山雞,正在蔥鬱的林木間覓食,此起彼伏的“咕咕”聲奏響了山間的致富曲。
“今年賣了2000多只,原生態散養的雞在市場上特別搶手!這些雞以玉米、野草為食,肉質緊實,明年計劃把養殖規模擴大到5000隻。”吳庭安笑著説。
不遠處,同村的退伍軍人李俊飛,則探索著林下養羊的增收路徑。16年軍旅生涯磨礪出的堅韌,被他完美運用到了養殖事業中,從2021年的幾十隻起步,穩步發展至如今的200余只。

林下養羊
“大點的羊能賣2000多,小點的也能賣幾百到一千多,效益不錯。明年我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適當擴大規模,把羊養得更好。”李俊飛信心滿滿地説。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上壩村積極探索“支部+大戶+散戶”的發展機制,推動林下養殖向多元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全村存欄雞2000多羽、羊500多只、牛300多頭,年銷售收入超40萬元。
“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建養殖場,開展‘林下養殖+避暑’等融合項目,進一步延伸産業鏈。”班竹鎮上壩村駐村第一書記徐陶説。
同樣的“林下生金”故事,也在樂儉鎮上演。在樂儉鎮遼遠村,蜂農姚澤林正仔細查看著蜂箱。四十多年的養蜂經驗讓他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更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這份“甜蜜事業”。

蜂農正在檢查蜂箱
“今年養了80箱,全年能採800斤左右的蜜。還帶動十多戶鄉親一起幹,現在總共300多箱,收入很可觀。”姚澤林説。
除了林下養蜂,樂儉鎮還依託當地生態優勢,發展林下養鴿産業。走進長興村林下養鴿基地,一排排整齊的鴿舍錯落有致,養殖戶陳桃穿梭在鴿籠間,正忙著給4000多只鴿子喂食、添水,並細心觀察鴿群狀況。“我今年3月開始養鴿,7月開始出欄,主要銷往遵義、桐梓等地,效益還不錯!”陳桃説。

林下養鴿基地
從遼遠村的“林下蜂”到長興村的“林下鴿”,樂儉鎮通過“公司+合作社+大戶”的模式,推動林下經濟向標準化、産業化發展。目前,該鎮林下養蜂1200箱、養鴿10000余只、養雞3000羽,産值達80萬元。
“我們既要護好綠水青山,也要讓群眾賺到錢。”樂儉鎮副鎮長蔡才鋒表示,接下來會繼續完善基地建設、加強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正安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安縣以“黨建+生態+産業”為抓手,已形成養畜1.1萬頭、養雞89.6萬羽、養蜂17.8萬箱、養羊1.2萬餘只的産業集群,綜合利用林地6.7萬畝,實現産值2.6億元,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文/圖 駱靜 段無疾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