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高粱收割後的田野褪去“閒意”,處處是忙碌景象。作為酒用高粱主産區,當地創新推行“高粱+”輪作模式,在20個鄉鎮街道的高粱基地接續種植豌豆尖、娃娃菜、馬鈴薯、油菜等短週期作物,讓30萬畝“冬閒田”搖身變為“增收田”,走出穩糧與增收雙贏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

村民們忙著採摘豌豆尖
在五馬鎮三元村的高標準農田裏,連片的豌豆尖翠綠鮮嫩,村民們穿梭田間,指尖翻飛間,一筐筐菜心很快堆滿田埂。“土地流轉給大戶,我們幫著種、幫著採,冬季專掐豌豆尖。每天能掐200斤,一斤一塊五,一天就能掙300塊。”村民王勇邊忙活邊算起增收賬,臉上滿是笑意。

仁懷市各地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全週期技術指導服務
這些新鮮采收的豌豆尖,經簡單分揀包裝後,便會發往省內外農貿市場和超市,憑藉優良品質深受消費者青睞。“我在三元村流轉了700畝高標準農田,夏季種高粱、冬季種豌豆尖,實現‘一地多收’。這兩天豌豆尖進入採摘期,今天就有6000斤訂單,後續訂單也排得滿。”種植大戶王建貴説。

仁懷市五馬鎮三元村高標準農田種滿豌豆尖
三元村的增收圖景,離不開村級組織的統籌推動。村裏通過 “黨支部+種植大戶+村民”模式,引導大戶規模化流轉土地,組織村民參與田間管理與採摘分揀,形成“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薪金” 的雙重收益機制。
“我們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讓高標準農田發揮最大效益,既解決村民就業,又讓村集體經濟跟著增收。”三元村監委會主任舒林説。

仁懷市學孔鎮高峰社區高標準農田
在學孔鎮高峰社區,輪作的“菜單”換成了娃娃菜。田間地頭,村民們忙著翻土起壟、栽種幼苗,一片片嫩綠的菜苗整齊紮根,孕育著冬季的希望。
“我們結合各村實際科學佈局,推廣‘高粱+豌豆尖’‘高粱+娃娃菜’等多樣化套作模式,既盤活土地資源,又為農戶拓寬增收路徑。”學孔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李洪釗介紹,為確保輪作模式落地見效,鎮上不僅提前對接企業打通銷售渠道,還組織農技幹部分片包乾,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株距控制、定根澆灌等關鍵技術,建立管護臺賬定期回訪。
目前仁懷市已在20個鄉鎮街道發展 “高粱+蔬菜”10萬畝、“高粱+油菜”10萬畝、“高粱+馬鈴薯”10萬畝,“高粱+” 輪作總面積達30萬畝,預計全年總産值6.26億元,以土地“提效”推動鄉村産業“提質”,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文/圖 羅畫畫 羅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