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雷山縣城沉浸在苗年的歡騰中。上午9點,雷山大酒店會議室內,58家企業的代表濟濟一堂;下午3點,銅鼓廣場上,萬人蘆笙震天響;晚上7點,3000人長桌宴座無虛席。這一天,雷山苗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簽約項目14.13億元,旅遊收入5449.29萬元。
招商“開門紅”:以節引資,共築商機
“這幾年我們都把招商推介會直接嵌入苗年活動。”雷山縣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楊承貴坦言:“苗年不再只是發‘文化請柬’,更是發‘投資請柬’。”

雷山苗年招商引資推介會現場 圖/雷山融媒體中心提供
11月5日,雷山苗年招商引資推介會在貴旅雷山大酒店舉行,58家企業、1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通過投資環境宣傳片、重點項目現場推介等形式,全方位感受雷山在生態資源、民族文化、産業基礎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會上,9個合作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14.13億元,項目主要涉及全域旅遊領域,涵蓋清潔能源、文化體驗、溫泉康養、精品民宿、主題酒店等全域旅遊重點領域,這批項目的落地將有效完善雷山旅遊産業鏈條,推動民族文化資源向市場化、品牌化發展。

雷山苗年招商引資推介會現場 圖/雷山融媒體中心提供
“我們看中的不僅是旅遊資源,更是雷山優良的營商環境和獨特文化魅力。”參會企業代表表示。
在這場招商盛宴背後,是雷山縣始終堅持的“四個不得”招商鐵律——不得違規實施財政和稅收優惠、不得違規實施用地優惠、不得突破資源環境制度和政策規定、不得違規舉債招商引資,以及“四不招”原則——環保不過關的堅決不招、不符合産業政策的堅決不招、産能過剩的堅決不招和搞形象工程的堅決不招。
依託深厚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苗寨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優勢資源,針對項目資産所在區位優勢,立足發展實際、突出比較優勢,圍繞“醫、養、健、管、食、遊”等業態,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做足“文旅+”産業鏈。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雷山縣累計招商引資産業到位資金43.53億元,2025年以來引進項目11個,項目合同投資額8.665億元。
産業“七十二變”:從文化IP到經濟增量
“我們以前也來過,但這次能直接走進村寨,像當地人一樣過個完整的苗年,感覺特別不一樣。”來自都勻的蔣貴雲與幾位同伴身著苗族盛裝,沉浸在今年的雷山苗年氛圍中。
對她這樣的回頭客來説,今年的雷山苗年,“玩法”的升級是最直觀的感受。
過去的苗年,更多是苗族同胞內部賡續傳統、祭祀祖先的儀式。而如今,雷山縣通過系統策劃與整體包裝,推動節日走向“産品化”,實現從文化IP到産業價值的“七十二變”。

雷山苗年現場 吳常琛/攝
“我們不再只滿足於‘過個年’,而是要把苗年打造成可體驗、可消費、可記憶的文化産品。”雷山縣文旅局局長文興淵表示。通過固定節期、拓展活動、加強傳播,苗年已從一個傳統節慶,演變為吸引全國遊客與攝影愛好者的文化盛事。
除了縣城主會場,今年苗年系列活動延續一個月,多個鄉鎮同步推出特色活動,涵蓋非遺探秘、手作體驗、民俗沉浸等多重維度,形成“全域過節、全民同慶”的熱烈氛圍。

雷山苗年現場 蔣鴻琪/攝
“我們推出的‘苗年+長桌宴’‘苗年+景區’套餐全部售罄。”雷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雪在媒體見面會上介紹。通過將巡遊、長桌宴、實景演出等核心活動打包,苗年形成了完整的消費閉環。數據顯示,3000人參與的長桌宴收入50萬元,開幕式套餐收入120萬元。

雷山苗年現場 蔣鴻琪/攝
更值得關注的是,雷山苗年實現了從1.0階段靠政府投入,到去年2.0階段市場化運作,再到今年3.0階段“文化事業”轉向“文化産業”的跨越。據雷山縣相關部門測算,2025年11月5日開幕式當天,全縣接待遊客51526人次,同比增長19.4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449.29萬元,同比增長5.7%。
智慧文旅:從“雲端”預約到“指尖”的便捷
“我們在手機上一眼就看到了這個‘苗年盛宴’套票,把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的門票、苗年開幕式和《仰歐桑》演出全包了,總共才328元。對比單獨購買,這個划算太多了!”來自廣州的董女士一邊帶著家人等待盛大的巡遊隊伍,一邊向記者展示她的手機訂單,“最方便的是,全程掃碼就能入園、觀演,完全不用在售票處排隊,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

董女士一家的順暢體驗,是今年雷山苗年以“科技之便”重塑旅遊生態的一個縮影。本屆苗年節以數字化服務為核心突破,致力於通過“一站式”智慧解決方案,將非遺節慶體驗從傳統的線下奔波,升級為一場在“雲端”規劃、于“指尖”完成的便捷之旅。
這一變革的背後,是“AI遊西江”與“智遊雷山”兩大智慧旅遊平臺的強力支撐。它們如同兩位無形的數字嚮導,共同構建了一個覆蓋遊客“行前、行中、行後”全週期的服務閉環。
“苗年活動分散在不同村寨,時間也不同,過去遊客很容易錯過精彩內容。”雷山縣文旅局局長文興淵説道,通過後臺更新小程式上的活動日程,“現在,我們提前在‘智遊雷山’上把各個村寨過苗年的具體時間段、非遺體驗項目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遊客動動手指,就能生成屬於自己的專屬行程,不會再‘跑空’了。”

正如他所説,打開“智遊雷山”微信小程式,一個詳盡的“苗年日曆”躍然屏上。遊客可以清晰地看到未來一個月內,哪個苗寨在哪天舉行盛大的遊方、跳蘆笙或鬥牛活動,並能直接預約諸如苗繡、銀飾製作等深度非遺體驗,實現了從“漫無目的”到“精準直達”的轉變。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雷山苗年通過一場精彩的産業化“三級跳”,完成了從地方節慶到文化品牌的華麗轉身,打破傳統節日局限,以招商引資連接文化與經濟,推動地方發展;通過産業升級,將文化IP轉化為經濟增量;借助智慧文旅,用科技提升遊客體驗,讓古老節日在數字時代煥發出全新的魅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