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青山綠水築品質 科技支撐高效益——貴州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助推優勢特色産業發展
2021-08-20 15:26:23來源:農民日報編輯:羅淼責編:石麗敏

青山綠水築品質 科技支撐高效益 ——貴州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助推優勢特色産業發展

  貴陽市南明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先後選派85名具有農技特長等熟悉農村工作的駐村幹部進村幫扶,在永樂鄉以“永樂桃”為主打産品,葡萄、枇杷、楊梅、苦瓜産業為輔的産業發展模式,打造集生態農業、休閒觀光、田園體驗、生態農家樂、歷史人文景觀的“採遊一體”旅遊線路,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圖為南明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右)在葡萄園基地進行種植技術指導。李黛嬋 攝

  “威寧洋芋好吃得很”,談到貴州高原的特色農作物,很多人對威寧洋芋都讚不絕口。

  從南美引進到國內種植的農作物中,貴州有著300多年的馬鈴薯歷史,是國內最早種植的區域之一,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貴州高原馬鈴薯産業。

  産業形成的背後,是貴州現代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強力支撐。圍繞貴州馬鈴薯産業發展需求,科研人員以品質育種、抗病育種為先手,配套優質高産栽培技術,創新馬鈴薯主食化産品加工等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範,分析馬鈴薯的産業及其技術發展動態與信息,為企業和農戶開展技術示範和技術服務,為産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

  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僅是貴州優勢特色産業技術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省聚焦菜、肉牛、中藥材、馬鈴薯、茶葉、油菜、水稻、生豬、特色雜糧、精品水果、特色水産、牧草、肉羊等16個産業,聚合科技資源、搭建研發平臺、建立轉化機制,利用全省現有科研力量,為轉變農業生産方式、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升農業産業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盤活山地資源讓農民受益

  走進銅仁市萬山區九豐農業博覽園,處處皆有美景。智慧觀光大棚、蔬菜採摘棚、生態木屋、海洋科普館等,無不讓遊客流連忘返。

  今日“農旅一體”的精美景區,六年以前竟是一片荒山。而過去説起萬山,人們也很難將之與生機蓬勃的現代農業聯繫到一起。

  萬山曾憑藉豐富的資源,成為貴州省重要的工業基地,有“小香港”美譽。然而隨著資源枯竭,萬山經濟一落千丈,數萬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上。多年來,萬山奮力探索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之路,艱難地尋求替代産業。2015年,該區從山東省壽光市引進九豐農業,為萬山産業轉型以及産業結構調整注入了新的動力。

  該區積極推廣“九豐農業+”大棚蔬菜技術培訓和産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扶貧深度結合的新路,讓6000多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從黔東到黔西北,隨著地勢的起伏,農業産業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在威寧縣麻乍鎮箐岩村、戛利村交界處,種有12畝馬鈴薯,這是2020年貴州省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高産栽培配套技術集成示範基地,這塊基地裏的馬鈴薯植株長勢整齊,經過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威寧縣農業農村局、畢節市農科所的五位專家在現場測産驗收,隨機選中一塊地後開始測量,選中地塊30.76平方米(0.046畝),出土馬鈴薯427斤。

  “按照每公斤1.6元的穩定收購價,農戶的每畝地可以增加四五千元收入。”參與測産驗收的專家介紹,威寧全縣種有200萬畝馬鈴薯,是全國種植大縣,但當地馬鈴薯産量一直存在低産問題,普通農戶每畝産量在2000斤左右,今天測産的成果畝産達四五噸(近1萬市斤),如果成功推廣,將極大提升全縣産量,優化當地産業結構,增加農戶收入。

  打通科技轉化渠道

  大棚裏、樹樁上、石塊上、花盆裏,金釵石斛、鐵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種品種的石斛或枝葉繁茂或花開正艷。

  這是貴州大學石斛研究院,位於貴州大學西校區,佔地30多畝,設有種質資源保護區、示範種植區、成果展示區、産品研發區。

  “石斛是生態産業、富民産業。”貴州大學副校長張大林介紹,為助推全省石斛産業高品質發展,2019年貴州大學批准成立石斛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來,團隊專家圍繞石斛種質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新品種選育、綠色生態種植、藥材品質調控、産品開發利用等進行深入研究,致力於解決貴州省石斛産業發展中遇到的科學技術問題。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實現科技興農。截至目前,貴州大學石斛研究院為貴州省赤水、錦屏、沿河、鳳岡等20多個市區縣提供了石斛育苗、栽培、加工等技術支持,並承擔重要社會責任,2020年累計向貧困戶捐贈25萬叢優質石斛種苗,技術培訓累計超過500人次,通過支持企業開發應用新技術,利益聯結農戶47戶190余人。

  “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科技成果與産業體系的深度融合、有機銜接是其中關鍵環節、重中之重。”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汪學雲介紹,該體系的建設離不開育種選種、蟲害防控、種養技術、機械操作、加工運輸、産業經營等重要部分組成,也是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堅實支撐、重要保障。

  因此在建設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中,貴州將標準化生産、規範化管理、機械化耕作作為發力點,把研究轉化為産品,切切實實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遵循農業科研規律、突出産業發展特點,探索出符合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打通科技資源向産業經濟流動的渠道,把更多人才、資金、設備用在研發、轉化上,將更多源頭活水引向農業産業,助力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

  推廣成熟示範模式

  如今,在貴州,一項項新技術試驗影響産業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重大關鍵共性問題得到發現和解決:

  蔬菜産業技術體系率先在貴州提出並開展蔬菜“321模式”,實現了項目區畝産值提高3萬元、2萬元、1萬元,在17個縣輻射推廣21萬多畝,帶動貧困戶21861人增收,成為全省産業扶貧的主要推廣模式之一。

  貴州精品水果體系研究總結的“四省、兩高、兩早”的矮砧密植技術模式集成示範、熟化推廣,2013年開始在威寧縣推廣蘋果新技術35萬餘畝,新增經濟效益1.4億元以上。

  貴州省生豬産業發展面臨能繁母豬産能提升、疫病防控、地方豬産業化和品牌化打造、飼料資源高效利用與養殖飼料成本降低、技術人才支撐五大技術難題,水稻團隊集成了“雜交水稻金優T16高産制種技術規範”“雜交水稻中優T16高産制種技術規範”

  食用菌産業技術體系完成《香菇栽培技術規程》《冬蓀林下栽培技術規程》等11個省級地方標準的評審……

  2018年至2020年,貴州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全省已建成16個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累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試驗示範(項)1190項,共配套、建立示範推廣基地(場)1026個。

  2020年12月17日,來自省蔬菜、中藥材、肉牛、馬鈴薯、水稻、油菜、生豬、茶葉、特色雜糧、精品水果、特色水産、辣椒、食用菌等産業技術體系相關負責人在會議上分別彙報了各自體系在收集良種資源、培育新品種、建設試驗示範點、解決産業共性技術難題、培訓農民農技人員、開展對口定點服務縣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貴州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正是著眼于構建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的有效銜接機制,有效防止産業與科技“兩張皮”,形成一系列符合貴州省情標準化、規範化,可推廣、可複製的技術成果和生産模式。

  “每個産業技術體系原則上要完成每年400人以上的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提升任務,爭取辦1期精品班、樣板班,年度完成培訓農民要在2000人次以上的任務。”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滿足鄉村振興産業發展需求是今後體系工作的指揮棒,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兩大體系合力打造試驗示範基地,為廣大農村培養帶頭人和技術能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