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北盤江 峰巒疊嶂碧連天
2022-08-31 08:53:51來源:天眼新聞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群山披綠,奇峰林立,北盤江如一把巨斧劈開群山,兩岸高山壁立如削,江水奔流不息。

  8月底,記者從北盤江終點——黔西南州望謨縣雙江口出發,沿江逆流而上,穿過北盤江大峽谷、牂牁江、野鍾大峽谷、拖長江,最終抵達北盤江流入貴州的起點——三岔河口,行程上千公里,只為探尋北盤江的“每一滴水”。

北盤江 峰巒疊嶂碧連天

  北盤江峽谷風光。 (六盤水市水城區水務局供圖)

  生機盎然萬物生

  北盤江作為珠江的源頭河流之一,從高原出發,一路奔騰,造就了沿路無數的風景,也養育了沿岸的無數生靈。

  “哞、哞、哞……”

  兩頭關嶺小黃牛“攔”住了記者的車,它們悠閒地走在盤山公路中間,幾步一回頭。在小黃牛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關嶺自治縣崗烏鎮中心村上甲古寨。

  寨子位於北盤江中游,寨中有一棵樹齡長達2500年的古榕樹,遮天蔽日,虬枝蒼勁。

  “像這樣的千年古榕樹,我們這裡還有23棵,古榕樹普遍得很,幾乎每個村寨都有。”崗烏鎮黨委副書記任艷梅告訴記者。

  “快看!是黑葉猴!”

  記者行船于北盤江六盤水段時,忽見遠處岸邊一群“小孩”在玩耍,待船越靠越近,才發現這些“小孩”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

  猴群約有十隻左右,活動區域離江很近。為不驚擾它們,記者選擇停船欣賞。“這是我三年來第一次看到黑葉猴,還是這麼近距離,太幸運了!”六盤水市水城區文旅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桂英驚喜地説。

  不遠處的野鍾大峽谷,是北盤江流域最為險峻的地段。

  峽谷內林木蔥蘢,這裡正是黑葉猴自然保護區。六盤水市水城區野鐘村黨委書記唐開發介紹,峽谷中的法德大橋,兩岸都是幾百米高的懸崖,就像是一道生態屏障,大橋以西是村民居住區,大橋以東是黑葉猴的活動地盤。

  據今年1月監測數據顯示,野鐘黑葉猴市級自然保護區黑葉猴種群數量從建立之初的8群73隻增加到16群119隻。

  在北盤江兩岸,黑葉猴、靈貓、白腹錦雞、金絲猴等繁衍生息;紅豆杉、珙桐、棕竹等鬱鬱蔥蔥。

  一衣帶水情意濃

  北盤江“切”開高原山谷,塑造了無數美景,但也阻隔了人們交往的步伐。橋,應運而生。

  徜徉在花江大峽谷,一岸是關嶺,一岸是貞豐。花江鐵索橋,橫臥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之間,北端通向關嶺古驛道,南端通往貞豐茶馬古道。

  “以前北盤江水流湍急,行船很危險,花江鐵索橋是我們出村唯一的路。”貞豐縣小花江村村民羅金榮告訴記者,現在也仍有很多村民從這裡到安順趕場、走親串友。

  一江隔兩岸,北盤江傳承著濃厚的布依風情。在關嶺上甲布依古寨對岸便是黔西南晴隆,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兩岸布依青年歡聚一堂,對歌浪哨。

  “5元一張船票,就能坐一個來回,今天已經發了三次船。”在中心村便民碼頭開客船的村民伍明松説,一衣帶水親連親,兩岸的村民大多認識,常坐船往來,逢年過節坐船的人更多了。

  幾經週折,到達北盤江貴州境內的起點六盤水市都格鎮三岔河時,已是晚上9點,杭瑞高速公路北盤江大橋橫跨於此。

  一橋跨雲貴,天塹變通途。北盤江大橋,位於貴州和雲南的交界處,全長1341.4米,橋面距谷底565.4米,是“世界第一高橋”。

  寂靜的山谷間,對岸一幢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的房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那裏就是‘小馬哥’農家樂,這位小馬哥在這裡可是個名人。”六盤水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與河長制工作科科長張銘軒神秘地説。帶著好奇,記者穿過兩條橫跨江水的吊橋,走進了“小馬哥”家。

  “這條是革香河,這一條是拖長江,匯合以後就是北盤江了。”在吊橋上,張軒銘介紹説,這一帶的江水還保留著北盤江的原貌,水位較淺,巨大礁石裸露在河中。

  與周圍寂靜的黑夜不同,“小馬哥”農家樂很是熱鬧。“小馬哥”名叫馬選軍,在江邊出生長大,身形瘦高,皮膚黝黑,看上去十分精神幹練。

  多年來,馬選軍每天風雨無阻,自發做好河道日常保潔。日復一日,他的堅持感動了大家,成了當地的“紅人”。

  在“小馬哥”的介紹下,記者才知道這裡當晚如此熱鬧的緣由。

  原來,川劇變臉技藝傳承人伍雙全從成都來到這裡旅遊,為當地的優美生態、淳樸民風所感動,決定為村民們表演變臉絕活表示感謝,熱情的馬選軍趕忙走村串寨邀請兩岸村民當晚前來觀看。

  來看表演的村民,下到5歲小孩,上到92歲的老人,三十多人把“小馬哥”農家樂的小院擠得滿滿的。伍雙全精彩有趣的一個招式、一次變臉,引得大家一陣陣歡笑。

  表演結束後,意猶未盡的人群漸漸散去,對岸的點點燈光宛如黑夜中的星星,照亮了這裡美妙的夜空。

  水清岸綠産業興

  在貞豐沿江蕩舟而下,巍巍群山上覆上一層綠。位於北盤江流域花江河段的貞豐縣頂壇片區,曾經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耕地零星破碎,亂石叢生,95%的面積為石旮旯。

  20世紀90年代,頂壇片區開始探索在石旮旯裏發展花椒産業,歷經30年的發展歷程,花椒産業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種植,從傳統種植到科學化、規範化種植。

  如今,在山崖上的石縫裡長出一簇簇新綠,一株株小樹顯得格外葳蕤,彰顯了生命的堅韌與活力。

  白花花的石山披上了綠裝,石頭縫裡長出的花椒樹果實纍纍,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三大變化。

  在六盤水市牂牁江與晴隆縣光照湖交接處,有著貴州單體水域面積最大的生態魚養殖基地。

  江上,捕魚船載著滿滿的鰱魚回到基地。

  “我們始終堅持‘人放天養、以魚凈水、以水養魚’的生態循環模式,堅決不投魚餌、不放飼料。去年公司還入選了首批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貴州益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林説。

  北盤江流域海拔落差大,形成了“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糧、湖庫生態漁”的立體農業産業發展格局。

  錯落的吊腳樓、古樸的青石板、閒適的布依群眾、錯落有致的紅米梯田……走進六盤水市花戛鄉天門傳統古村落,一幅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花戛鄉副鄉長鄧傑告訴記者,花戛鄉現種植紅米2900畝,今年預計産量能達到40萬斤。

  “在村裏的帶領下,我也把家裏的四五畝土地都用來種植紅米,第一年就有了24000元的收入,紅米已經成為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了。”62歲的村民吳鳳獻開心地笑了。

  如今,北盤江依然滋潤著兩岸豐富的萬物生靈和濃郁的風土人情。這條綿延千里的“家”,繼續演繹著人水和諧共生的故事,繪就出一幅美麗和諧的新時代貴州江河圖。

北盤江 峰巒疊嶂碧連天

【能源故事】

  增殖放流:水電站細心呵護生態平衡

  乘車沿盤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下,來到高山碧水間的善泥坡水電站。

  善泥坡水電站位於六盤水市境內北盤江流域,是北盤江第八個梯級電站。“為進一步減輕水電站建設及運行對水生生物影響,有效保護北盤江幹流珍稀及特有魚類,我們已經開展了11次增殖放流,累計放流魚苗17萬尾。”西源公司總經理陳友洪介紹。

  在善泥坡水電站下游,初秋的光照湖兩岸群山披翠,奇峰林立,湖面水波盪漾,景色怡人,一座宏偉的大壩橫跨其中,這就是光照水電站。

  光照水電站是“西電東送”的主幹電廠之一,這裡有著北盤江流域最大的魚類增殖放流站。

  “我們每年都會對流域裏的魚類種群進行監測,如果發現某種魚數量增多,就會調整保育的魚類,總體上保證流域的魚種群平衡。”貴州黔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黨建部主任張加磊説,除增殖放流站外,水電站還採取疊梁門取水、庫區珍稀植物移植等工程措施,保持流域植物和魚類的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截至目前,光照水電站在北盤江開展26次魚類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魚苗近1000萬尾,有效保護了北盤江流域生態。

  此外,光照水電站建成了國內首個疊梁門分層取水工程,使發電下泄水溫更接近河道天然水溫,開創了我國大中型水電工程通過工程措施解決環境保護難題的先河。

  用綠色理念打造清潔能源,除了光照水電站、善泥坡水電站,北盤江上還有馬馬崖水電站、董菁水電站等也在源源不斷輸送清潔能源的同時,譜寫著生態環保的美麗篇章。

  【人文故事】

  盤江小調:河谷間飛來的“聲音精靈”

  記者行走于關嶺自治縣新鋪鎮藏龍村,這是一個北盤江畔的布依族村寨。

  忽然隱約聽到不遠處傳來樂聲,循著歌聲而至河邊,一群身著布依服飾的孩子站在水中,手持各式各樣的樂器邊彈邊唱,與山間潺潺流淌的水聲,合奏成美妙的樂章。

  一曲唱罷,記者上前詢問得知,帶著孩子們演唱的正是村中布依族文化傳承人梁遠雄,剛才演奏的正是北盤江上獨有的——盤江小調。

  “這群孩子最小的4歲,最大的也才13歲,我經常帶著孩子們到田間、河邊、樹林中演奏。”梁遠雄説,盤江小調的曲調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融入大自然中演奏才最有韻味。

  由於盤江小調沒有樂曲記錄,全靠民間口傳心記,製作樂器的工匠也在逐年變少,很多曲調面臨失傳。

  20多年前,梁遠雄不願這悅耳動聽的旋律消失在時間的洪流裏,決心要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通過盤江小調了解布依文化。梁遠雄不斷走訪村中老人,詢問相關的小調樂譜,再將小調樂譜編成民族歌曲。

  2013年,梁遠雄開始用布依族語言教學生們學唱盤江小調。“剛開始願意學的人很少,我就帶著學生到處演奏,讓這動聽的旋律讓更多人聽到,後來來找我學習的人就漸漸多了起來。我不挑學生,只要願學、好學,我都會竭盡全力傳授。”梁遠雄説。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家人從染布開始親手製作的,我手中的月琴也是梁老師做的。”學生裏年紀最大的孩子梁久蕊笑臉純真。

  在山水之間,孩子們宛如河谷精靈,生動、活潑、爛漫。

  【産業故事】

  頂壇花椒:綠了青山富了千家

  8月底,正值花椒的採摘期。

  記者在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看到,鬱鬱蔥蔥的花椒樹上挂滿顆粒飽滿的椒果,椒香四溢。

  頂壇片區,位於北盤江流域花江河段,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也是貴州石漠化“重災區”,耕地零星破碎,亂石叢生,95%的面積為石旮旯,被譽為“地球癌症”。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著;石縫種苞谷,只夠三月活。”這首20世紀80年代頂壇片區的民謠,反映了當時村民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20世紀90年代,頂壇片區開始探索在石旮旯裏發展花椒産業,歷經30年的發展歷程,花椒産業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種植,從傳統種植到科學化、規範化種植,綠了荒山,也富了百姓。

  “我經常會去村裏的花椒基地務工賺錢,打藥、修枝,還可以在基地學到技術。另外,我家還種了2萬多棵花椒樹,幹花椒我平時拿到市場上去賣,生花椒就賣給公司制油,一年能收入十幾萬元呢。”當地種植大戶羅澤鳳告訴記者。

  荒山變“金山”,頂壇群眾通過發展“石頭上的花椒産業”,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

  多年來,貞豐縣依託“中國花椒之鄉”和“頂壇花椒”國家地理標誌品牌優勢,全力推進花椒産業發展。從90年代初到現在,全縣完成花椒種植面積達10.4萬畝,已挂果5萬畝,産量7000噸,産值1.4億元。

  “一棵樹,綠了青山,山蒼翠;一粒果,富了千家,家富貴;一道味,麻了味蕾,香滿嘴。”如今,頂壇群眾唱起了幸福小調。(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巍娥 王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