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黔東南州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古村別院 異彩紛呈
2022-10-19 11:09:03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邱觀史

黔東南州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古村別院 異彩紛呈_fororder_2

黔東南州1000余所學校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圖為錦屏校園“花臉龍”非遺展演。楊曉海 攝

黔東南州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古村別院 異彩紛呈_fororder_3

民族傳統手工藝人才培訓。石含開 攝

  金秋,黔東南州苗鄉侗寨瓜果飄香、豐收似錦。走進榕江縣栽麻鎮大利侗寨,只見群山環繞、溪水潺潺,似柔美畫卷、如世外桃源。

  花橋上,耄耋老人悠閒納涼、織布縫補;鼓樓邊,百年古樹枝葉繁茂、獨自成蔭;小溪旁,稚氣孩童嬉戲玩耍、無憂無慮……此番景象,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寫生繪畫者、自駕旅行者前往打卡。

  “能像現在過上這麼好的日子,除了勤勞,更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啊!”談及未來,大利村望鄉客棧老闆石愛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下一步,想要打造集寫生、研學、親子、戶外、徒步于一體的鄉村民宿。”

  在大利,不僅13家特色民宿舒適舒心,還有古樹古井、古道古居、侗族大歌、大利侗戲、蠟染刺繡等令人嘆為之絕,每一種文化符號在一代又一代工匠的默默耕耘下,都得到了薪火相傳。

  “以前,我們編織只是用來做腰帶等;現在,編制既是傳承,又能有受益。”農家別院內,耄耋老人楊世美正穿針引線,專心致志地編繡品,織致富之夢。她介紹,侗族刺繡花樣多、繡法多,每個繡品都是生活展示,既體現情感表達,又彰顯藝術價值所在。

  傳統技藝是智慧結晶,更是珍貴遺産。大利村堅持黨建引領,探索“旅遊+”,創建研學基地,合力推進生態保育、設施完善、村貌提升、旅遊發展、傳統復興、産業振興同頻共振,實現了從傳統村落到國家AAA級景區的華麗蛻變。

  “通過刺繡、編織花帶,既傳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還繡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大利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再祥説,目前,全村已有30名手工編織花帶工匠,製作花帶産品20余種,“他們因編織花帶有了收入,生活條件也有了實質性的改觀。”

  一座“古村”激活振興引擎,一次“探索”照亮前程似錦。錦屏文鬥村利用“錦屏文書”開發,打造特色研學遊;雷山麻料村以“銀飾鍛造”為示範,打造“天下第一銀匠村”品牌;黎平黃崗村以“一主題四提升”為基準,打造“侗族大歌之鄉”……在黔東南,各傳統村落從基礎薄弱到特色産業蓬勃發展,煥發為美麗宜居、富足文明的特色村寨,各族群眾夢想正照進現實。

  作為全國2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黔東南境內擁有世界自然遺産1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1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26個、中國傳統村落409個。如何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做到“互存互融、相促發展”?

  黔東南州一直在探索。先後制定《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以法治化、産業化、數字化等,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實現了“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

  保護和發展同行。建立專門機構,在全國率先推動16個縣(市)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重點對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款約、錦屏文書等實施非遺搶救性記錄,構建了“人類、國家、省、州、縣”五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全州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3處、國家級非遺項目56項78處。

  同時,通過“非遺+基地”“非遺+旅遊”“非遺+産業”等,推出“以非遺小鎮(街區)為引領,以非遺綜合性展示館(博物館)為重點,以村級非遺傳習基地為支撐”的非遺傳習陣地,建成丹寨萬達、從江鑾裏、黃平舊州等360余家非遺傳習基地,其中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3處。

  在此基礎上,設立州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資金,利用州內大中專院校、非遺研培基地、非遺工坊等,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培訓非遺傳承人超5萬人次,培育非遺傳承人4500余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8人,有1000余所學校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此外,以苗年、侗年、姊妹節等為契機,打造“千村百節”品牌,通過舉辦“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百村歌唱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百萬遊客打卡黔東南”“村BA”等,不斷增強非遺傳承發展活力,激活非遺節慶旅游動能,有效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值得點讚的是,黔東南創新推出“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環雷公山百里苗族文化、都柳江百里侗寨文化等精品線路,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對接大灣區“橋頭堡”目標正成為現實。

  數據顯示,2022年1—8月,全州共接待遊客5023.5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9.9億元,同比增長2.58%;實現遊客人均花費1015.03元,同比增長10.47%,黔東南也因此被同程旅遊評為“2022年暑假國內旅遊熱度漲幅最高的城市”。(石含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