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遺址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來源:湖北日報  |  2020-09-25 09:19:48

  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5項重要考古成果,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介紹,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天門市博物館聯合組成石家河考古隊,對石家河遺址群及週邊9平方公里區域進行系統勘探,在該遺址群的印信臺、譚家嶺、三房灣等遺址進行重點發掘,共發掘面積6212平方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在重大發現方面,以譚家嶺大型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場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揭示成果最為矚目。譚家嶺古城的發現及年代的確認,表明大約距今5500年左右,漢東地區的文化中心已轉移至石家河。譚家嶺古城城垣內面積達17萬平方米,遠大於同時期同文化性質的其他遺址,是石家河作為長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開端,也是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礎。

  印信臺大型祭祀場所揭露了石家河文化晚期5座人工堆築的黃土臺基,在臺基周圍發現多組套缸遺跡及100多座含甕棺、扣碗、倒扣缸等特殊的祭祀遺跡,是迄今長江中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祭祀場所。陶器成分分析顯示,這批套缸來自於約5個不同生産場所,從形制、紋飾及缸上的刻劃符號可作大致區分,表明祭祀活動是不同人群共同參與的結果,體現社會意識形態走向強化及制度化。

  譚家嶺高等級斂玉甕棺的發現,填補了過去在斂玉葬等級劃分上的缺環。其中,最高等級玉器組合包含神人頭像,第二等包含有人頭像,第三等僅有動物造型(虎、蟬常見),其他或為配飾,或僅見少量邊角料或無玉器。

  三房灣遺址揭示的陶窯、洗泥池、蓄水缸等遺存多與制陶有關,同時還發現數摞陶杯套疊燒結的現象,顯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徵,結合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紅陶杯殘件分析,可認為這是一處以燒制紅陶杯為主的大型專業窯場。

  當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還發佈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陜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四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專家認為,這些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湖北日報記者海冰、通訊員向其方)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