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的湖北印記
來源:湖北日報  |  2020-10-22 10:37:13

  原標題:一個人 一面戰旗 一張出院證——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的湖北印記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的湖北印記_fororder_01

上甘嶺,15軍381個彈孔的戰旗圖。

  他是火箭筒連的連長。抗美援朝作戰中,他指揮兩個班擊毀敵坦克5輛。

  它是一面戰旗,上面的381個彈孔,記錄著那段英雄的歷史。

  他是一位老兵,年過八旬感染致命病毒,最終奇跡般康復出院。

  10月21日上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探尋其中的湖北印記。

  一位“一級模範”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

  上午9時10分,博物館內的主題展區,解説員向前來參觀的部隊官兵講解著。

  主題展分為序廳、“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 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及結束語7個部分。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連續進行5次戰役……”在“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部分,講解員帶著參觀者,“走進”那段烽火歲月。

  在第五次戰役板塊,一位年輕戰士的照片引起記者的注意。

  他叫張益仁,是湖北鐘祥人。1951年4月24日,在第5次戰役江口洞戰鬥中,作為火箭筒連連長的他,指揮兩個班擊毀敵坦克5輛,出色完成掩護步兵衝擊的任務,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級模範”榮譽稱號。

  據了解,張益仁原名田先祿,1918年生於湖北省鐘祥市楊廟村七組,1944年加入新四軍,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在志願軍第20軍第60師第178團火箭筒連擔任連長。

  江口洞戰鬥中,張益仁指揮班長楊義才和射手潘澤民等扛起火箭筒,穿過敵軍火力網,陸續擊毀美軍5輛坦克。回國後,他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和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一面有381個彈孔的戰旗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上甘嶺戰役的主力作戰部隊。

  當時的軍長秦基偉,是湖北紅安人。如今,這支部隊早已融入空降兵軍,駐守在湖北。

  在主題展區,記者一直在尋找第15軍的“蹤跡”。

  在序廳裏,天花板上懸挂的100面軍旗引起記者注意。在第一排,一面印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八日至一九五四年五月”的軍旗,格外顯眼。

  根據中央軍委輪番作戰方針,1951年3月1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15日至18日,美軍在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再次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進行連續的猛烈進攻,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與敵反復爭奪陣地……”在上甘嶺戰役板塊,講解員正在講解這場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戰役。

  嵌滿彈片的枯樹榦、被炸成粉末的石頭、黃繼光犧牲處挖出的爆破筒、美軍投下的蝴蝶雷……這些歷史物證都講述著這場戰役的慘烈。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某部8連官兵浴血奮戰、堅守坑道14晝夜,最終將一面佈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上甘嶺陣地主峰。”講解員一邊説著,一邊指著一面紅色戰旗。

  這面戰旗是複製品,當年的那面,陳列在空降兵軍的軍史館。

  一張出院證明

  “根據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診療標準,經科內MTD專家組討論,患者符合出院標準,允許患者出院……”

  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部分,記者看到一張由武漢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證明。

  證明上的主人叫張兆堂,是一位年過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

  17歲時,張兆堂參軍赴朝參戰。退役後,他回到武漢成為一名人民警察,曾在1983年防汛抗災中榮立三等功。

  2020年2月10日,張兆堂和老伴因患新冠肺炎住進火神山醫院,他給在這裡奮戰的軍隊白衣戰士們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與他們相互鼓勵,共同抵抗疫情,人民軍隊的英雄基因,在兩代人之間默默地傳承著。

  10月15日,他特意到現場觀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他説:“在抗美援朝時沒有犧牲,在疫情中也挺過來了,要感謝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

  “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展區墻上,這段文字詮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