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8時30分,武昌首義學院校車用1小時15分鐘,從武昌南湖本校區將64位教師、16位行政政工人員送到嘉魚新校區,開展新學期教學。今年秋天,嘉魚新校區首批入駐4138名大一新生。
高校本部在武漢,到省內其他市縣開設新校區。這一現象已不鮮見。目前正在咸寧規劃建設新校區的還有武漢東湖學院、湖北商貿學院;漢口學院新校區則選址京山;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紅安校區已啟用三年之久。
湖北省會城市武漢,科教資源豐富,這些高校為什麼放棄優越地理位置,選擇“下沉”到市縣?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多方探訪。
學校:異地辦學多為謀發展
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普通本、專科招生數分別為431.3萬和483.6萬,較三年前分別增長6%和40%。
教育部2006年印發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對普通本科學校的基礎設施(包括生均佔地土地、建築面積、圖書數量、儀器設備等)、辦學規模、師資隊伍等都有明確要求。有高校人士向記者坦言,高職或專科學校想升為普通本科,在校園面積、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都要升級。
市州教育資源相對短缺,高校人才更有發揮空間。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紅安校區設有航空學院、醫療護理與健康學院,開辦以來,多次和當地學校開展互促互建活動、共同分享紅色故事,護理專業學生下鄉服務,當地收穫了實在的好處,學生也從中汲取了養分。
“當前,咸寧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落成典禮上,咸寧市委書記孟祥偉説,咸寧正圍繞建設特色産業增長極、産業發展示範區和自然生態公園城市三大定位,努力發展大健康、大旅遊等特色産業,急需人才。
嘉魚縣委書記胡春雷則表示,希望校地雙方在産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教育研究和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換,為嘉魚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除人才外,高校內的設施建設也有益於當地。湖北商貿學院新校區文體中心集學術報告廳、恒溫游泳館、多功能籃球館及健身活動用房為一體,建成後,將成為咸寧市最大的文體中心。
學生:更關注培養方式和教學品質
報考武漢高校,上課地點卻是在武漢市外,學生對此怎麼看?武漢商貿職業學院醫療護理和健康學院實訓室多達28間,觸手可得的實操訓練讓2019級學生劉萌月學得更安心。“安靜的校園營造了純粹的學習環境,我打算報名專升本的考試,對未來充滿信心。”
記者詢問多名學生了解到,校園遠離市區,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剛入學時,不少同學感到不適應,半年後,便開始享受到清凈校園的好處。
該校招生就業處副處長雷遠俊説,招生時,學生對教學地點確實有顧慮,但相比于地理位置,大家更在意辦學品質,了解到新校區的硬體條件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坦然填報。值得關注的是,該校護理專業開辦三年來,報考人數逐年上升,今年達到217人,比去年增加約60%。除受抗疫精神感召外,學校過硬的實訓設施也是吸引學生報考的重要原因。
葉康和張亞光是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的大一新生,他倆對校園環境、宿舍條件、食堂飯菜都很滿意,張亞光對校園充滿信心:“有些角落還在建設中,相信建成後,我們的校園生活會更方便。”
主管部門:對異地辦學態度審慎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曾産生過一批異地分校或校區辦學,由於在辦學定位、高水準師資隊伍建設、辦學經費保障等方面存在問題,絕大多數停止辦學。
教育部2018年在《關於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4101號提案答覆的函》中表示,對高校異地校區辦學一直持不鼓勵、不支持的基本政策。
“4棟宿舍樓總共容納2400人,可即便算上在外實習的學生,我們也只有1000多個學生。”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紅安校區有關人士坦言,無論是教學樓還是宿舍樓,紅安校區存在空置現象,算上校園建設的前期投入,實為虧本運營。去年,學校有人建議,將更多學生納入到紅安校區的管理範圍,以便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園條件。
異地辦學背景下,教師在校區間往返教學也是常態。武昌首義學院新校區與本校區統一管理,共享師資,學校安排每天早中晚三趟校車往返接送授課教師,舟車勞頓,對教師的體能也是考驗。
湖北省教育廳有關人士表示,對高校異地校區辦學模式持審慎態度。湖北省高等教育已進入到以提高品質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階段,不宜再對現有高校佈局做大規模調整。
考慮到市州等對高校資源的渴求,教育部曾建議,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與相關高校聯合創建研究院或産學研基地等模式開展深度合作,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已有數所部屬、省屬高校採取類似形式,建設研究院、示範校區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