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條舉措確保江豚在武漢“微笑” 3個城區江段成候選點建“江豚之家”讓市民近距離看江豚
2020年來,多年未見的江豚多次在長江武漢段江面出現,“與黃鶴樓同框”“江豚一家三口江面嬉戲”已經成為廣大市民競相談論的話題,市民們紛紛駐停白沙洲、鸚鵡洲兩岸,期待目睹長江江豚風采。近日,武漢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推進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實施方案》。方案強調要堅持應急和謀遠相結合的原則,注重抓好水生生態環境以及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重點完成十個主要任務。
為進一步保護好長江江豚這個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的指標物種,武漢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長江禁捕退捕為契機,把長江生態保護和修復放在武漢高品質發展的大局中統一考量、統籌部署。
在開展長江江豚回歸保護工作的同時,武漢市持續強化長江保護和修復,將非法捕撈與非法採砂、非法排污、非法侵佔岸線整治等長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同步考慮、同步推進,加強長江河道噪音治理,加快探索長江經濟帶綠色高品質發展路徑,系統強化長江大保護工作,確保長江江豚這個名片再次在武漢“微笑”。涉及保護江豚的各部門負責人、相關科研機構研究員和環保組織的相關人員紛紛表示,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和方向更明晰,工作勁頭更足。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會嚴格貫徹市委、市政府要求,發揮好政府部門職責,從嚴落實長江禁捕各項規定,以最嚴的工作力度維護好長江江豚的棲息環境。同時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等載體,深入社區、學校等開展保護長江江豚以及長江水生生物的宣傳活動,及時宣傳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進展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鼓勵公眾參與長江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工作。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科研人員已經在武漢段長江江豚出沒的白沙洲等水域安裝監控儀器,白沙洲水域、長江與漢江交匯水域、天興洲水域三個候選點有望成為“江豚之家”,讓市民能近距離觀看江豚。
市民萬鵬于10月18日晚8時30分在漢陽江灘鸚鵡洲橋下拍到了江豚躍出水面,照片登上了長江日報。萬鵬説起自己和江豚的偶遇時,非常激動。他表示,市政府此次下文保護江豚,自己要加入到民間志願者團隊,成為江豚保護志願者,號召大家為長江生態環境向好而努力。(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高寶燕 通訊員劉子棟 王璐 陳雪瑩 楊凱)
武漢十條舉措確保江豚在武漢“微笑” 組織開展船舶航行限速試點
■ 佈置自動監測陣列記錄江豚出現時間水域
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組織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開展現階段武漢城區江段生態環境調查,佈置和採用水下自動監測陣列,自動監測和記錄長江江豚偶爾出現的時間和水域等。
■ 研究江豚長期停留所需生態環境條件
組織開展相關資料收集分析。組織生態環境、交通等部門收集武漢城區江段生態環境歷史數據交科研部門分析,研究長江江豚出現和長期停留所需的基本生態環境條件等。
■ 聘請漁民作為長江江豚觀測員
組織開展長江江豚出沒監視監測。選擇長江江豚出現的重點江段設置2-3個固定觀測點,聘請當地漁民作為長江江豚觀測員,及時掌握第一手監測數據資料。
■ 持續開展長江全面禁捕工作
持續開展長江全面禁捕工作。強化長江武漢段執法檢查,按照禁捕退捕工作相關要求,漁政與公安、海事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進一步清理整治“絕戶網”,嚴厲打擊相關水域“電、毒、炸”行為,加大長江武漢段日常監管頻次、力度,鞏固長江流域全面禁捕成果。
■ 開展長江江豚棲息江段建設
組織長江江豚棲息江段建設論證,有針對性地開展長江江豚棲息江段建設,主要包括改造一定比例的城區固化岸帶,使之更加自然化,促進小型魚類自然增殖。進一步提升白沙洲、天興洲自然岸帶環境品質和水文條件,促使長江江豚長期停留。
■ 優先實現天興洲等水域江豚回歸
組織開展相關技術運用。依託已設置的長江江豚自動監測陣列,繼續對相關江段生態環境條件和管理措施進行優化。適度採用聲學誘導技術,優先實現天興洲、白沙洲水域長江江豚回歸和較長期停留。
■ 保護江豚免受船舶噪聲、螺旋槳傷害
組織開展船舶航行限速試點。包括設限船型(大型貨船及高速快艇)、設限時間,以及最高航速等內容,保護相關水域的長江江豚免受船舶噪聲以及船舶螺旋槳的直接傷害。
■ 擴大現有的長江江豚飼養繁殖群體
建立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中心,適度擴大現有的長江江豚飼養繁殖群體。
■ 推動成立民間長江江豚保護組織
推動成立民間長江江豚保護組織,為長江江豚回歸武漢城區江段儲備更多的社會資源。
■ 加強水生生物保護科普教育
加強水生生物保護科普教育。在武漢市已有的科技館、科教中心、公益廣場等場所增加設置長江江豚科普宣教空間。開展水生生物科普、長江江豚保護、長江江豚回歸等主題科普宣傳活動,製作發放宣傳畫冊、提升公眾關注長江以及長江江豚等水生生物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