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不像”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我省250家新型研發機構孵化企業營收近25億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2020年,湖北省科技廳探索建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它既不像大學、科研院所,也不同於企業和事業單位,被稱為“四不像”。該機構具有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原創性研究、孵化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已成為促進湖北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11月1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截至今年9月,全省已建市州級新型研發機構97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1家。這些“四不像”讓湖北省人才集聚效應明顯提升,共吸納專職科研人員2萬餘人參與到産業技術創新中,包括劉經南院士團隊、姜德生院士團隊、舒紅兵院士團隊、馬丁院士團隊等高端人才團隊。
在職創業不用擔心失敗
一粒粒直徑僅幾微米的“微膠囊”,植入晶片裏,可以給手機降溫;植入衣服纖維中,就能冬暖夏涼。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電子信息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康翼鴻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已在市場實現應用。
多年前,康翼鴻就在實驗室製備出微膠囊樣品。靠著這一研究,他發表多篇論文,也拿到多項專利,曾想過把這項技術産業化,但顧慮重重,“下海創業週期長,投入産出又不明確。”
伴著康翼鴻的猶豫,這項技術在實驗室一睡多年。轉機發生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武漢市共同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企業——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根據技術路線,自由組成研發中心,研究院再給每個研發中心配備技術經紀人、經營人員。前期,研究院給予經費支持,等到項目可以自負盈虧並且有成熟穩定的團隊,就可以剝離出研究院,單獨成立公司。即便一個項目失敗,還可以加入到另一個項目,不用擔心沒有退路——康翼鴻毫不猶豫帶著他的微膠囊技術,來到研究院創業。他説:“我們是在職創業,不用擔心失敗。”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全省新型研發機構孵化企業近400家,孵化企業營業收入近25億元;簽訂技術交易合同為2500余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億元。
讓科技成果變“真金白銀”
目前,武漢中科先進院已成立電子信息材料、等離子體功能涂層、黑磷等5個研發中心,其中,一批像康翼鴻微膠囊這樣的技術已經完成工程化。未來,會有更多高端人才在湖北實現夢想,讓科技成果變“真金白銀”。不久前,湖北出臺《新型研發機構備案管理實施方案》,湖北省科技廳整合相關資源,梳理現有産業技術研究院,並新部署了産業創新聯合體、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專業性研究所等新型研發機構,為在鄂人才,提供更多創新之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説:讓科技成果産業化,打造創新聯合體非常重要。絕大部分成果轉化失敗不是因為創新度不夠,而是沒有配套環境和技術。産業創新聯合體、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為科研人員解決了配套難題和後顧之憂。
湖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煒説,年內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總數將達到250家以上,著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突出人才關鍵作用,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進一步推動校地融合發展,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部屬和省屬高校,與各市州建有新型研發機構的佔比達80%以上。産業創新聯合體由院士等頂尖科學家領銜,聯合龍頭企業,實行産學研聯合創新,促進院士團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形成“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産業優化”的連鎖效應,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更高效地解決産業“卡脖子”技術問題,促進産業高品質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胡安慰 丘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