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會“大健康”生物醫藥專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11月19日下午,在華創會海智助力生物産業發展專場暨海智專家荊楚行活動上,20余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相關産業代表,為常態化防控、推動生物産業發展建言獻策。
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
“新冠病毒不會快速消失,目前也沒有特效藥。”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袁志明説。他建議公眾,“學會與病毒共處,做好日常防護,提升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和作息。”
“10年前我們曾預測,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可能還會暴發。”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項目教授王林發説,每次新發傳染病暴發時我們總會覺得備戰不夠,曾經的SARS已經是規模很大的傳染病,但新冠病毒還是讓我們措手不及,對於人類來説,新冠病毒等類似病毒仍然有諸多問題待我們去探索解決。
王林發的觀點引起了袁志明的共鳴。
袁志明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産生巨大衝擊,對全球衛生安全造成巨大影響。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傳染病控制的技術和方法在不斷改進,但是防控壓力卻越來越大。
他説,疫情後,我國及時明確地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這不僅體現了國家的高瞻遠矚,對於疫情防控也有巨大作用。
搶佔生物産業“新藍海”
“湖北中醫藥生物産業存在巨大潛力。”安發國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高益槐在專家對話時談到,湖北有著豐富的中醫藥底蘊,著名藥聖李時珍是湖北蘄春人,神農架的中醫藥資源正待開發,希望各位專家和業界代表在湖北這片熱土上投資,助力湖北疫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在主旨報告上説,應該抓住生物科技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緩解資源短缺,改善生態。
陳煥春介紹,我國可供利用的有機肥資源僅能滿足種植業30%-40%的需求,而養殖業産生的畜禽糞便不僅沒有充分利用,對環境也造成了污染。這種情況下,就要加大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發展有機肥料,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既能保護環境也是解決肥料短缺的有效途徑。
“腸道微生物約是人體細胞的十倍,尤其是很多人體必需的微生物暫時還無法分離,相關領域發展前景很大。”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科學技術學會副主席吳清平談到,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緊密關係引起了全球研究人員的關注,在全球範圍內啟動多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産業化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他還提到,湖北的安琪酵母全國有名,廣東的海天味業市值達6000億元,這兩家企業都是大家熟知的掌握微生物技術的企業,希望業界代表能夠關注微生物這片“藍海”。
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史琳,在現場向海內外人士發出盛情邀約:“湖北也有很多不錯的生物科技企業,歡迎更多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也來漢工作,和我們一起創業吧。”(湖北日報實習生 金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