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創建“國字號”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來源:湖北日報  |  2020-11-24 11:52:27

  原標題:咸寧創建“國字號”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香城大舞臺給生活添“香”

  閱讀提要

  2018年,咸寧市“香城大舞臺”被列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這是咸寧首個“國字號”的文化項目品牌。

  2020年10月下旬,文旅部專家組赴咸寧檢查驗收。

  三年來,該項目點滴滲透、改變著咸寧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廚房裏的咿咿呀呀

  流水嘩啦,咿咿呀呀。

  11月11日傍晚,鹹安區居民王淑玲家的廚房,她一邊擇菜、洗菜,一邊吟唱戲曲。

  “好!”下班歸來的丈夫,在客廳打著拍子當“票友”。

  香噴噴的飯菜上桌。“我是純業餘愛好者,兩年前從市醫保局退休,聽説市群藝館有一群愛好者成立的戲曲協會,我就找過去了。”王淑玲説。

  “唱戲很養人的!”王淑玲57歲了,臉頰像嬰兒般紅潤。在市群藝館,她從零起步,一步步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我每唱一段京劇,都會出汗。現在炒菜也唱、開車也唱,心情好,精氣神十足。”

  2019年,市群藝館搬到新建的市文化中心。市文化中心佔地30.5畝,總計投資1.1億元,市圖書館、非遺館、科技館等,都集中於此。

  有了好場所,愛好者們勁頭更足。63歲的周傑,雖然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一天不落地到市文化中心參加戲曲活動;51歲的陳早燕,自購設備一起來吹拉彈唱……

  陣地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利用“香城大舞臺”創建項目,咸寧市文化中心、李邕書畫院暨咸寧市美術館、相山書院等一批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全市1142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掛牌,實現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市戲曲協會負責人高俊萍感嘆:“基層文化設施發生根本性改變。”

  菜園裏的抑揚頓挫

  炊煙繚繞,詩意盪漾。

  77歲的余夕治蹲在菜園裏松土除草,他“出口成章”:“滿村青枝綠葉樹,如同民警看樓房;數條路邊太陽燈,好似哨兵守邊防;過路人們看又看,無不讚揚咱家鄉……”

  拍拍身上的泥土,余夕治鑽進堂屋提出兩大袋資料:“這都是我創作的詩詞,有100多首啦!”

  余夕治是鹹安區橫溝橋鎮袁鋪村人。在橫溝橋鎮綜合文化服務站的引導下,全鎮像他一樣活躍的農民詩人還有120多人,每年總計創作詩詞1000多首,“白天干農活,晚上搞創作”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鎮文化站站長劉平帶記者來到文化站4樓培訓室。每年,站裏要開展6期農民詩社培訓班。余夕治説,他就是在培訓中走上“創作”之路的,“一發不可收拾,寫詩成為人生最大樂趣!”

  繁榮基層文化,需要“帶頭人”。“香城大舞臺”項目創建中,咸寧全面落實“縣聘縣管鄉用”政策,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置2名以上工作人員,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配置至少1名兼職人員。

  劉平介紹,站裏4名工作人員,大家一起打理著農耕文化博物館,組織舞蹈、書法、化粧等各類免費培訓,“每到傍晚或週末,文化站裏熱鬧得不得了,就是農民的精神家園。”

  書卷裏的信用抵押

  書香四溢,思緒馳騁。

  發現一位讀者可能遇到問題,張麗娜輕輕走過去,對著手機一番操作。

  “滴”的一聲,這位讀者攜書走出了咸寧市圖書館。

  張麗娜是咸寧市圖書館的管理員。她介紹,該館借閱系統是和支付寶合作開發的,老百姓用手機掃碼免費借閱,只要有信用積分即可,無需押金。

  曾經長達12年時間,咸寧市區沒有一座像樣的圖書館。“香城大舞臺”項目創建,2019年成為該市圖書館建設的破繭之年。

  2019年5月,一座由廢棄加油站改造成的“香城書房”開門迎客。這種“迷你”型書房已開設5家,分佈在城區鬧市、景區或居民聚集區。2019年11月,佔地1.2萬平方米的咸寧市圖書館開館,5層樓的現代化場館成為市民“打卡”新去處。

  2019年以來,該市總計外借圖書5萬冊次,沒有一本丟失、損壞。“文化建設歸根結底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信用借閱是一個抓手,讓老百姓在書香浸潤中,促成文明、誠信的養成。”市圖書館館長蔡駿説。

  咸寧市文旅局局長王芳表示,創建為民、創建惠民,“香城大舞臺”一個項目的建設,帶動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大提升、大跨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蔡祖峰 余娜)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