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四岸”描畫新武漢
來源:湖北日報  |  2020-11-27 08:57:49

  一城、兩江、三鎮、四岸——長江與漢水的交匯,在武漢形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格局和山水人文景觀。

  大武漢恢宏的山水格局,輝煌的城市歷史,在這裡交匯。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骨架,在這裡形成。

  11月25日從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完成,提出對標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開發提升武漢“兩江四岸”核心區,將武漢打造為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

  “兩江四岸”,新的變化,正在開啟。

  歷史:産業重地蛻變宜居空間

  11月23日,冬雨淅瀝,驅車行駛在漢口沿江大道上,道路北側摩天大樓林立,舊時歐式建築櫛比,街景在現實與歷史之間瞬息切換,靜靜述説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滄桑。而在道路南側,漢口江灘公園氣勢恢宏,融防汛、景觀、生態、休閒等功能于一體,既守城市安瀾、護長江生態,又供市民休憩,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武漢因水而興,兩江四岸是“城市之根”。“梳理歷史可以發現,兩江四岸核心區最開始是武漢城市産業發展的中心,後來産業漸進式外遷,才逐步具備了人居屬性,成為‘江、園、城’有機融合的宜居空間,新《規劃》也必須繼續突出和強化這一定位。”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兩江四岸規劃專班(下稱規劃專班)相關負責人説。

  她介紹,在三鎮中,漢口從明清時四大名鎮之首到近代開埠通商,就沿著長江、漢水沿岸發展起了集航運、商貿、金融、工業為一體的沿江産業集聚帶。洋務運動時,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沿漢陽江岸線布設,奠定了武漢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的起點。辛亥革命後,大批民族企業家在武昌江邊創辦第一、裕華、震寰等紡織廠,使武漢成為當時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紡織業中心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産業佈局發生變化,工業項目逐步從兩江四岸核心區向外擴散——“一五”期間落戶武漢的國字頭項目中,武鍋、武重沿武珞路、中北路建設,而武鋼、一冶則下延至長江青山段建設。

  上世紀80年代起,武漢“兩江四岸”人居功能開始彰顯,黃鶴樓、晴川閣、龜山電視塔等地標性建築先後矗立。新世紀初,兩江四岸天際線不斷長高,明珠豪生、馬可孛羅等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築相繼落成,漢口江灘公園建成後,成為最受武漢市民歡迎的景點之一。

  2010年至2012年間,武漢港告別客運功能、楊泗港貨運功能外遷,武漢兩江四岸核心區基本告別産業功能,轉入以生態宜居和第三産業為主的重點功能區,漢正街、漢口濱江、武昌濱江等各大功能區,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規劃解讀】

  《規劃》將“兩江四岸”核心區劃定為以下區域:長江段從天興洲大橋至白沙洲大橋,江段長約25公里,漢江段從漢江入江口至月湖橋,江段長約4公里,兩岸腹地延伸1至2公里以重要幹道為界,覆蓋武漢主城主要功能區。

  《規劃》堅持“江、園、城”有機融合的思路,提出要形成“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其中,“一芯兩軸”打造“武漢長江文明之芯”,錨固長江、漢江及東西山系為依託的兩條“十字形”山水軸線。“一廊十片”打造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統籌佈局十個錯位發展的特色功能片區,包括三大古城歷史風貌區、三大戰略功能區以及四大特色區。

  宜居生活上,《規劃》提出要在主城區已形成的江灘公園基礎上,重點完善漢口、武昌、漢陽三大“防洪保護圈”,並統籌防洪、景觀、文化建設。打造山水相融、文脈相承,串聯漢口、漢陽、武昌江灘公園的慢行體系。未來沿著江灘“碧道”,市民可無障礙地穿行于各個江灘公園。

  文化傳承上,《規劃》明確以歷史風貌區復興千年古城風韻,強調“格局完整、風貌真實、文化延續”,通過保護修繕歷史建築、傳承弘揚文脈底蘊、置換植入特色功能等方式,兼顧保護與發展,推動武昌古城、漢陽古城、漢口歷史風貌區“古城新生”,建設大武漢曆史人文集聚展示區。

  現在:長江大保護夯實“生態底色”

  11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王家巷碼頭江邊,眼前的景象已今非昔比。就在幾年前,從武漢關至龍王廟一帶有20多個碼頭,躉船斑駁、污水橫流,市民難以接近。“現在好了,成片碼頭消失,江面開闊,水面乾淨。”

  改觀得益於長江、漢江碼頭“革命性”整治:2016年起,武漢市優化調整103個碼頭,清理騰退出47公里岸線,使145公里長江武漢段秀出最美岸線。

  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兩江四岸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隨著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提出,湖北省、武漢市將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

  持續提升水質——2017年,武漢在全國首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哪出現問題,轄區主要負責人會被約談。“水考”單月考核,雙月通報,年度算總賬。2019年,長江武漢段11個跨區考核斷面綜合污染指數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2020年以來,長江水質穩定達到II類。

  優化江灘建設——2015年6月建成開放的青山江灘公園,因被注入了“海綿城市”理念,被形象地稱之為“會呼吸”的江灘,並獲得世界C40城市獎。從漢口江灘到武昌江灘,從漢陽江灘到青山江灘,依江而建的生態濱水空間,正一寸一寸生長。

  狠抓十年禁捕——2020年7月1日零時起,武漢對長江武漢段及漢江武漢段實施十年禁捕。此後,數以千計的漁民告別漁網漁船,在政府引導下有序上岸,另謀出路,江邊餐館酒店紛紛下架江魚菜品,保護江魚成為共識。8月19日,一位武漢市民在長江武金堤張家咀段拍攝到江面上10多頭江豚追吃小魚的場面,視頻傳到網上,引來近百萬人次瀏覽。生態專家説,“在長江幹流中,能一次見到幾頭江豚都是幸事,這次在武漢城區江豚成群出沒確屬罕見。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長江大保護戰略啟動以來,長江水生態短期內有向好轉變的趨勢。”

  【規劃解讀】

  《規劃》提出,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構建江湖聯通的水系格局,以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為中心,統籌推進排江尾水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推進沿江碼頭更新改造,增添市民親水空間,創建“城水共生”的濱水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安全為基礎、生態為基底、活力為根本”的理念,具體落腳在三個“更”上:

  更安全——統籌防洪、景觀、文化建設,重點完善三大防洪保護圈和三級堤防體系,形成更安全的城市防洪生命線;

  更生態——推進完善“主城帶狀、週邊點狀”的“玉帶串珠”親水空間,做好天興洲、白沙洲、南岸嘴的“生態留白”,打造更生態的百里江灘公園;

  更活力——系統營造全民共享的文化廣場、城市陽臺、親水驛站等高品質活動場,構建更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

  未來:七大功能區激蕩産業活力

  在世界濱水名城中,上海“陸家嘴—外灘”濱水帶的城市風貌和天際線景觀最令人震撼,超300米、超500米的高樓俯拾皆是,已成為當代中國最具辨識度的景觀之一。

  相比之下,武漢長江江面開闊,岸線較長,再加上高層建築分散在建設大道、徐東大街、中北路、光谷轉盤沿線,使得長江兩岸難以形成摩天大樓高度集聚的視覺衝擊力。

  “一味求高、求密並不適合武漢實際。”規劃專班負責人説,武漢市的目標是在兩江四岸構築錯落有致的濱水天際線,著重打造三大高層建築簇群,即漢正街、漢口濱江、武昌濱江三大片區。同時充分發揮武漢橋都優勢,將“七彩橋梁”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

  城市天際線的背後,反映的是武漢兩江四岸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實力。

  規劃專班負責人表示,《規劃》提出要形成“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十片”中,除三大古城歷史風貌區外,其他“七片”均與産業規劃息息相關。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漢口濱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等三大戰略功能區,聚焦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新興産業功能,創建當代國際化大武漢形象。青山濱江區、漢陽濱江區、諶家磯濱江區、白沙濱江區等四大特色功能區,謀劃和推動老工業區轉型、新區開發,著眼未來城市格局。

  【規劃解讀】

  在城市天際線上,《規劃》提出,將採取視線通廊管控、立面修復提升、夜景亮化等方式,進一步擦亮黃鶴樓、晴川閣、防汛紀念碑等知名地標;圍繞新老地標建築群,構築錯落有致、恢宏大氣的濱江天際線,著重打造漢正街、漢口濱江以及武昌濱江“三大高層建築簇群”,並統籌好岸線與臨江“第一立面”“第二立面”“第三立面”的關係,並注重建築色彩與公共環境的整體協調。

  凸顯橋梁在武漢城市格局中的紐帶作用,注重橋梁的交通、景觀、觀景等複合功能,增加慢行、旅遊等交通服務功能,重點美化、亮化、彩化三環範圍內、長江上的7座橋梁,提供最佳觀景平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成熔興)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