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繡花功夫“雕琢”每個村——咸寧38.3萬人脫貧的背後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1-06 10:01:52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咸寧市917支駐村工作隊、3965名扶貧幹部駐紮村莊,開展“扶志、扶智、扶制(度)、扶治(理)、扶支(部)”五扶行動。截至目前,全市38.3萬人脫貧,192個貧困村出列。

  湖北省委全會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咸寧脫貧攻堅有哪些成功經驗,如何運用到鄉村振興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開展調研。

  讓“輸血”變“造血”——一瓶豆豉醬的致富路

  “産品純天然無污染。”崇陽縣港口鄉小東港村脫貧戶吳維德説話時底氣十足。

  3年前,原市園林局幹部陳旭東駐村扶貧,與吳維德家結對。吳家夫妻因病致貧,兩個孩子上學,住著老瓦房,非常困難。

  “扶貧先扶志!”陳旭東和縣、鄉、村幹部聚在吳家吃飯聊天,鼓勵他努力奮鬥。

  養牛放羊週期比較長,夫妻倆又不能幹重活兒,做什麼好呢?這期間,吳維德妻子將自家做的豆豉醬端出來。品嘗後,大家一致認為:“就賣豆豉醬!”

  “可以嗎?”“可以!”“可是沒本錢?”“無息貸款!”第二天,吳維德填寫申請表,沒過幾天便收到了貸款。有了本金,夫妻倆來了勁,洗黃豆、蒸煮、發酵……很快第一缸豆豉醬出缸。

  陳旭東還幫忙設計包裝,在朋友圈裏“吆喝”,第一天就賣出去100多瓶。夫妻倆信心大增,創新推出了藠頭醬、木瓜絲醬等。依靠賣醬,吳維德家2018年摘了窮帽,成為脫貧明星。現在,他們年收入約10萬元。

  今年,夫妻倆蓋了樓房,並加蓋了豆豉製作車間,“申請了許可證,準備量産!”

  聚正氣剎歪風邪氣——旅遊公路帶來山外新資源

  元旦,程雙吉看著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遊人如織,十分高興。他是咸寧市委辦派駐該村的第一批幹部。2018年4月,旅遊扶貧公路快修通了,卻因七組村民的反對擱淺。

  他心急如焚,了解發現是七組黨員夏某慫恿村民多要補償款,“這股歪風,必須狠剎!”“整天盯著蠅頭小利,卻看不見康莊大道。”程雙吉説,“扶貧,還要扶支部,強化基層黨支部的作用。”

  2018年5月7日當天,全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下午4點,全村97名黨員到齊。程雙吉説:“我是一名甘肅人,不遠千里來到這裡,不為別的,只為大家早日脫貧……”動情的講述,拉近了大家的距離。

  “不是針對個人,我們共同目的是打通脫貧致富路!”時任石門村第一書記的徐志鵬説,“如有意見可隨時來村支部討論。”七組有的黨員站起來自我檢討,承諾帶頭支持修路。

  面對討論,夏某紅著臉低下了頭。當晚8點,七組召開會議,11點前全部簽訂了徵地協議。村支書夏新華説,工作隊解決了村民思想認識問題,接下來工作非常順利。4個月後,石門村旅遊公路全線貫通。

  工作隊還引進七彩産業,打造楚王遊獵遺址、長夏畈古民居等景點,年遊客量超過10萬人次,2018年摘掉窮帽,現村集體收入超過25萬元。

  把村民的事當自家的事——一聲“老鄭”,幾多情誼

  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天空格外藍,幕阜山旅遊公路穿村而過,村中一塵不染。

  “以前可不是這樣!”市派駐通城縣扶貧團團長、望湖村第一書記鄭衛平今年56歲,去年兩次心臟手術搭了“7座橋”。5年前,他剛駐村,入戶調查差點挨拳頭。鄭衛平沒有氣餒,摸底後發現村裏擁有秀美的黃袍山、蘭若寺、紅軍洞等景觀,而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村裏要發展,得先治理。鄭衛平通過屋場會“算賬”:“2016年春節全村放鞭炮就花了200多萬元,浪費不説,還污染環境!”2017年9月1日,望湖村通過村規民約:全面禁塑、禁鞭。

  同時,鄭衛平跑項目、找資金,為村裏修路、引水、安路燈、整治環境等。村裏整潔了,鄉風自然文明。連續舉辦的黃袍山電音帳篷節和全國自行車山地挑戰賽讓這裡聲名鵲起。

  “打架扯皮的沒有了!”村民夏揚軍説,看到家鄉軟硬環境的變化,他和同村的何鶴飛等人投資3800多萬元,流轉荒山4600多畝,帶著貧困戶種植油茶、楊梅、中藥材等,成立5個合作社、4家公司,註冊了“望湖洞”牌富硒有機産品商標。

  “這是八月瓜基地,那邊是油茶基地……”鄭衛平自豪地説,全村的荒山荒田全部成為基地,村裏的豆皮廠已經生産,富硒産品加工廠即將投産,“每年發放工資200余萬元,努力把青山變成金山銀山。”5年過去了,村民對鄭衛平的稱呼也發生變化:鄭幹部、鄭團長,現在是老鄭,“村民早把我當成了自家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雲寬 陳會君 周鵬 通訊員 陳坤)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