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縣培育金絲皇菊種植産業,拓寬脫貧戶就業增收渠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鴻 通訊員 龔紅焰 攝)
閱讀提要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如何實現“有效銜接”?發展産業是關鍵。大悟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精心培育“綠色工廠”,圍繞綠水青山做文章,培育發展中藥材、食用菌、蘭草等特色産業。
不用遠離家鄉,在家門口成為食用菌園區産業工人,這是大悟縣彭店鄉團山村貧困戶阮少華從未想過的好事。
2020年4月,鴻發食用菌有限公司落戶乳山村,投資建設集制棒、養菇、烘乾、儲存于一體的全流程香菇生産車間,當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就業創業。
大悟,坐落于大別山與桐柏山的相接地帶,群山環抱、丘陵起伏,“生態很好、百姓很窮”的窘境,長期困擾著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
走出貧困,産業發展是不二之選。
選産業,扶産業,育産業,青山綠水間,一個個食用菌大棚、一個個中藥材基地、一間間扶貧車間雨後春筍般涌現,正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綠色工廠”。
截至去年底,大悟農産品加工規上企業達到20家,加工産值達到20億元,建成各類田園綜合體40多個。
設立基金吸引市場主體
隆冬時節,在大悟縣東新鄉新崗村中藥材種植基地,500畝金絲皇菊競相開放。
在新崗村村民眼中,種植菊花並不是新鮮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土結構,造就了這片土地豐富的植物資源。每年秋冬,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盛開,村民們上山採菊,提籃小賣,貼補家用,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後零散栽種。
2018年,湖北悟菊堂食藥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途經新崗村,意外地發現,這裡的菊花藥用成分高,遠超行業標準,是難得的中藥材原料。
流轉土地、技術培訓、新建廠房……一朵不起眼的小菊花被作為脫貧主導産業興了起來。
以金絲皇菊、野菊花為主打産品,因地制宜發展蓮子、茯苓、天麻等中藥材,建設種植、加工、銷售、旅遊為一體的全産業鏈。
為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大悟縣政府設立基金,5000萬元真金白銀獎補參與扶貧的農業企業;每年統籌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億元,支持特色産業基地建設;對新引進的企業,派專人提供“保姆式服務”。
被政策吸引,看好當地特色資源,一批企業相繼來到大悟,投身農業産業。
貧困戶“嵌”進産業鏈
貧困群體文化水準相對較低,市場經營能力相對較差。一家一戶種植水稻,脫貧並非易事。
2013年,三里城鎮旺山村中旺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稻鴨共生”模式,流轉農戶土地,打造純天然的種養生態環境,種植品質優良稻米。在“稻鴨共生”模式中,鴨在田中游,稻在水中長,鴨子既能除草,也能除蟲,所排泄的糞便還能肥田。
合作社提供種子、肥料、技術、銷售等服務,吸引農民入社,同時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到基地務工。農戶可以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無障礙地進入到産業鏈條中。
旺山村農民柯賢軍加入合作社後,通過拿“雙金”,年收入超過4萬元。
大悟縣扶貧辦主任喻容介紹,該縣出臺獎勵辦法,鼓勵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上月,7家農業企業因帶動能力強,獲獎金56萬元。
目前,悟道茶、悟達農林、悅爾牡丹等企業共建成特色産業基地20多萬畝;福祿生態農林公司與163個貧困戶簽訂合作協議,訂單式回購貧困戶産品30多噸,帶動增收220多萬元。
扶貧資金變“股金”
“新一輪扶貧資金要下達了。”
“明年以什麼樣的形式扶持産業做大做強?”
歲末年初,三里城鎮三里村村委會,省編辦駐村工作隊隊長李劍與村委班子商量。
三里村是大悟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幾年各渠道匯集的扶貧資金累計達數千萬元。如何把這些資金使用好,工作隊和村裏頗費思量:投資基礎建設,難以快速産生經濟效益;投向市場主體,企業一旦面臨風險,扶貧資金可能“打水漂”。
取經外省,請教專家,多方研究考證,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制度設計浮出水面——
三里、柏園、紅山、四廟4個村聯合成立湖北富饒“三資”運營有限公司,一方面,公司整合資金建設溫室大棚、種養基地等,出租給企業;另一方面,將産業扶貧資金折股注入企業,每年按照投入的10%獲得利潤分紅,企業若扶持貧困戶達到一定數量,村集體將返回利潤分紅的一半作為獎勵。
靈活的機制引來良益、裕順等市場主體入駐。三里村村頭,兩棟高標準智慧大棚溫暖如春,水簾、換氣扇、遮陽網一應俱全,墨蘭、蕙蘭、春蘭等多個品類的蘭草經過精心呵護,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加,俏銷全國大中城市。
蘭草種植、黃桃加工、肉牛生産等産業興起,村集體經濟也“壯”了起來。去年,三里村的租金和分紅收益28.2萬元,昔日“空殼村”不再“空殼”。
在三里城鎮的探索中,扶貧資金被賦予新內涵,既撬動社會資本,培植壯大優勢産業,又讓群眾長期享受政策紅利。
村集體富了,村民成為最大受益者。三里村支部書記祝良介紹,集體收益主要用於醫療補貼、教育獎勵、特困臨時救助等方面,補充“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未能覆蓋的領域,後期還將普惠至全體村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劉宇 通訊員 胡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