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長江精靈的“微笑” 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2-10 10:40:36

留住長江精靈的“微笑” 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_fororder_江

留住長江精靈的“微笑” 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_fororder_江2

世界上第一頭人工環境下繁育的江豚淘淘。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圖)

  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已正式向公眾發佈。其中,長江江豚等65種野生動物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國家一級。作為長江中頗具代表性的物種,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態體現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此次升級的背景是什麼?長江江豚的保護現狀如何?升級之後給江豚的保護帶來哪些影響?請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的調查採訪。

  江豚數量僅有大熊貓一半

  江豚被稱為“水中微笑的精靈”,又名江豬,在地球上已存在2500萬年,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13個全球旗艦物種之一。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後,江豚是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1980年以來,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調查顯示,1991年,江豚數量為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發現,已不足1800頭。2012年,約為1045頭。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將長江江豚瀕危等級定為“極度瀕危”,受脅程度僅次於野外滅絕。

  2017年12月最後一次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公佈,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江豚迅速減少的勢頭得到遏止,但數量僅相當於大熊貓的一半。

  此次長江江豚之所以被升級一級保護動物,就是因為其數量的銳減。江豚能夠長到1.2-1.6米,個體大且屬於捕食性的長江江豚,喜群居捕食生活,處在食物鏈頂端,究竟什麼原因導致數量銳減呢?

  食物緊缺。長江是江豚賴以生存的根本所在,可隨著人類的過度捕撈,導致本應魚資源極其豐富的長江,變得匱乏不堪,這就導致了江豚的食物緊缺。2012年後,江豚在武漢江段基本絕跡,2020年1月1日起,湖北江段83個保護區禁捕,2020年9月,多位武漢市民拍到江豚在白沙洲一帶活躍的身影。近日,中科院水生所宣佈,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

  船隻干擾。長江江豚依靠聲吶進行捕食,隨著長江船隻日漸增多,江豚依賴捕食的聲吶系統遭到了船隻的干擾,導致捕食效果變差,甚至還會被貨輪的船槳打傷喪命。

  水環境的惡化。長江的水域環境變化,可能是導致江豚減少的最大元兇,長江流域的工廠較為集中,存在亂排亂放現象,這種污水排放到長江中,導致水體惡化,從而導致江豚擱淺致死。

  實施長江大保護後江豚明顯活躍

  近幾年來,長江水産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一直監測長江魚類資源變化。2月5日,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後,長江江豚明顯活躍。

  危起偉説:“30年來,江豚一直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名錄上,現在升級為一級,是一件大喜事。”隨著長江大保護的實施,根據團隊監測,最近兩年長江上的江豚確實比之前要活躍,但數量是不是有所增長,要等上一次評估結束5年後(2022年),再組織科考進行評估。

  據介紹,我省共有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利市何王廟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三個保護區,負責長江江豚等珍稀魚類保護,在天鵝洲、新螺兩個保護區內,江豚的數量已增長到100多頭,武漢等一些2012年前未發現過江豚的江段也出現它的身影。2019年11月,記者隨同執法部門巡航,在荊州水域發現20多頭江豚蹤跡。2020年9月,記者隨武漢漁政與公安人員沿江巡查,在武漢白沙洲江段也發現多頭江豚蹤跡。

  在監利市朱河鎮何王廟江豚保護區,2020年誕生了好幾頭小江豚,讓所有參與江豚保護的人深感欣慰。2020年11月,記者在這個區採訪,不到半小時,6次看到江豚躍出水面。

  宜昌市夷陵區江豚協助巡護隊員劉其生告訴記者,他過去是捕魚人,現在成了江豚守護者,每天宜昌江段巡查,看到江豚躍出水面,他非常快樂,長江大保護後點滴變化,他是見證者。

  在近年的全國“兩會”上,十多位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建議把長江江豚保護級別從二級升為一級。此次升級成功,多年夙願終於實現,心中都覺快慰。有專家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已得到遏制,這得益於我國正在推進的長江大保護戰略,長江江豚快速滅絕的態勢得到了扼制,但保護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長江水産研究所鄒桂偉研究員説,隨著長江岸線整治、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態行動的推進,長江的水生態保護進入到了一個全新階段。

  多部門配合為人工繁育打基礎

  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野生動物的保護級別不同,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追究刑事責任等方面,都有所區別。

  “從法律上來講,非法獵殺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處罰較輕,在過去的一些導致江豚死亡事件中,還沒有當事人受到處罰,升級之後,傷害江豚的行為將承擔更大的法律責任。”省農業事業中心幹部田育新説。“升級後各級政府也將更加重視,將制定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

  為遏制江豚種群數目急劇下降的態勢,農業農村部先後在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遷地保護區。以石首天鵝洲保護區為例,遷地種群已增長至80頭左右。

  “江豚是長江中一個標誌性的物種,也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的一個標誌,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這個物種的保護,留住長江精靈的微笑。”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説,“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保護有著特別的意義。”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表示,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留住“長江精靈的微笑”,還有很多緊迫的事情要做。

  航運、水污染、水利工程建設這些行為如何得到管控,保證不影響江豚的生存,還需要制定一些細則。長江禁捕後,魚類資源會逐步增加,食物會有所增加。但保護區內,給江豚尋找合適的繁育基地,需要多部門配合。目前,我國已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同時開展離體細胞培養和保存研究,這些都為人工繁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媒體的持續宣傳,全社會保護江豚的意識空前高漲。但長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和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謝毅)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