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瞄場:蝦稻共作催生“中國最美鄉村”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2-18 11:24:48

  閱讀提要

  潛江熊口鎮瞄場村,曾是貧困落後、十年九淹的“水袋子”。該村引入企業,集中流轉土地進行標準化改造,然後返包農戶實行蝦稻共作。短短幾年,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稻田畝均純收入增加數倍,村莊環境煥然一新。2020年底,在美麗鄉村博鰲峰會上,該村被授予“中國最美鄉村”。

  2月4日,細雨如絲。數千畝蝦稻田裏,星星點點的稻蔸從水中露出。

  田成方,路成框。小河村前過,房舍依河立。一些造型別致的民宿,時而撲入眼簾。

  潛江市熊口鎮瞄場村黨支部書記柴志盛站在田頭,充滿期待:“正常年份,這片田的畝均純收入應該有四五千元。”

  曾是貧窮的“水袋子”

  以前,瞄場村是貧困落後村。

  村民王傳詩説:“這裡是熊口鎮最低窪的地方之一。過去,十年九淹。一下雨,水就流到我們這裡。當地人稱為‘水袋子’。在我印象中,村裏有兩年稻田絕收。”

  2015年以前,瞄場村300多戶中,有貧困戶66戶224人。村民主要種油菜、水稻,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業生産用水、養豬場污水流入小河,河道裏水草瘋長,河水發黑髮臭,每年七八月經常可見魚蝦死亡。

  當時,與瞄場鄰近的趙腦村,因為與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華山水産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土地集中流轉,成功闖出蝦稻共作模式,村民收入遠遠高過附近村莊。

  “田挨田,水相連。為何鄰村富我們窮?”柴志盛回憶,當時,本村村民羨慕鄰村,村幹部愁眉不展。

  土地流轉收益倍增

  2015年10月,瞄場村借鑒趙腦村經驗,與華山水産食品有限公司開展合作。

  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華山水産集中流轉瞄場村土地約6000畝,整治後建成標準化蝦稻基地,再返包給農戶。農戶生産的成蝦由公司訂單式收購,稻穀和蝦苗則自行售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現場看到,大片的田野,被分為整齊劃一的小塊,每塊約20畝。在田野邊緣,豎著“國家蝦稻共作示範基地”的牌子。

  “龍蝦吃蟲卵,稻蔸腐爛後肥田,所産生的浮游生物是龍蝦的美餐。因為生態環保,蝦與稻品質提高,價格提升。”柴志盛介紹,一般年份,蝦稻共作畝均純收入達到四五千元,遠遠超過單一種植水稻的收入。2019年,村民戶均收入超過10萬元。

  “我家主要養殖蝦苗。2018年蝦苗值錢時,每畝純收入六七千元。2019年苗子沒養好,但也賺了不少。”王傳詩家有10多畝水田,除去蝦、稻收入,他還販賣蝦、鱉等水産品,平常年份收入頗豐。“去年受疫情和水災影響,我家收入減少。不過大蝦價格高,村裏養大蝦的人都賺了錢。”

  “華山水産把返包費留給村裏,一年有28萬元。”柴志盛介紹,“村裏還成立壟豐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蝦飼料和藥物。如今,村集體每年收入超過30萬元。”

  河水轉清岸變綠

  蝦稻共作,生態種養,瞄場減少化肥農藥用量70%以上。

  同時,潛江引入漢江清水潤澤全域,紮實推進碧水保衛戰,實施全域水體聯通、黑臭水體整治等系列工程,水環境品質大幅提高。

  有了集體收入,村裏通過爭取項目資金,不斷投資整治環境,對河道清淤、打撈垃圾、加固護坡,在村裏建起廣場、籃球場,把公路通到每個小組。

  瞄場與章華臺楚宮殿遺址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抓住章華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速機會,瞄場村大力支持村民發展民宿旅遊。

  村民漆先科家的民宿是一處別致的四合院。走進院內,但見假山之下,金魚戲水;奇石佳木,別具一格;歌廳、茶室、客房,一應俱全。

  瞄場河水轉清,水清岸綠,蝦歡魚躍,風光如畫。2020年底,在美麗鄉村博鰲峰會上,該村被授予“中國最美鄉村”獎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宋效忠 通訊員 杜少華 吳燕軍)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