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爭創兩大中心 打造科創策源高地——湖北加速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綜述
編者按
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在邁向科技強省的征程中,有哪些優勢?將如何佈局落子?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如何擔當重任?將會産生怎樣的蝶變?
即日起,本報推出“打造重大創新平臺 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系列報道,多方位展示在科技領域大膽創新、破解難題的“湖北探索”“湖北作為”,敬請關注。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推進科技創新,核心是人才,基礎在平臺,關鍵在科技成果轉化。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科研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鼓勵科研人員做中國原創的、自主的科研。
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佈局建設大科學裝置,建設高水準實驗室,高標準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提升湖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中的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湖北省正積極佈局武漢光源、神農設施、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農業微生物設施等大科學裝置,聚焦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優勢領域組建一批湖北實驗室,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提高“錢變紙”“紙變錢”能力,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初衷,力鑄科技創新策源高地。
有底氣 創新資源多、潛力大
一塊普通的導電玻璃,用絲網印刷技術,分三層刷上二氧化鈦、二氧化鋯和黑色的碳電極,再填充一些鈣鈦礦材料,就能在家裏發電。一個外形像電話亭的大數據光碟庫,裏面最多能放12240張光碟,每張光碟存儲量達到128G,其總容量超過了1.5P(1P是1T的1000倍)……
在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韓宏偉教授團隊研發的“印刷太陽能”,比傳統太陽能轉化方式更高效、更便宜。謝長生教授團隊研發的大數據光碟庫,量産後,成本僅為硬碟的50%,保存週期至少30年。作為我國首批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該中心站在光電子創新的潮頭,取得多項全球領先的技術成果,並成功轉化應用於産業和市場。
像這樣高端的科研成果,荊楚大地每年都會給人驚喜,而一年一度的科技獎勵大會獲獎項目,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湖北省科技人員首次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8項成果(通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由湖北省主持完成14項,主持項目獲獎總數僅次京滬居全國第三。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科研基礎厚實。目前,湖北建有國家研究中心1個、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7個(數量全國排名第四),省級重點實驗室181個,建成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武漢生物安全(P4)實驗室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有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2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數量全國排名第四),建成省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20個。
2020年,湖北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687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16%,同比“十三五”開局之年增長103.3%。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煒介紹,“十三五”時期,全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實效持續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涌現,科技政策環境更加優化,多項指標實現大幅提升。湖北全社會R&D投入由561.7億元增至957.88億元,R&D人員由22.1萬人增至28.55萬人,科研機構由2245家增至3678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4.3件增至10.4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由5028.94億元增至8922.86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由3317家增至104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由830.1億元增至1687億元。
《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19》顯示,湖北省基礎研究競爭力排名第6位,在地球科學、測繪科學技術、水産科學與海洋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等領域研究實力全國領先。
日前,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佈《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創新能力前5名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
補短板 加速建設大科學裝置
北京、上海直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滬、皖、浙等地先後組建上海張江實驗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浙江之江實驗室;南方粵港澳大灣區崛起,瞄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入新發展階段,各地搶抓機遇,力爭實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大科學設施集群—創新集群—科學(技)城”。
主持完成《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19》的科技大數據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鐘永恒研究員介紹,湖北是老牌科研大省,家底豐厚,但高層次、頂尖級、戰略性的大平臺和大設施建設相對落後,這直接影響著湖北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建,長遠來看也不利於湖北省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形成更大競爭優勢。
時不我待,形勢逼人。湖北急起直追,加快補短板。
今年1月,由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理工大學等單位共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光源”,將分階段建成世界領先的第四代低能區同步輻射光源和中能區同步輻射光源。
集成現代多維組學、基因操作和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的“神農設施”,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牽頭,預計一年內完成預研,目前已建成智慧溫室,完成作物CT等關鍵設備樣機研製。
腦科學、腫瘤免疫學、臨床診斷等前沿研究的核心裝置“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由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精密測量創新研究院共同建設,目前已完成項目預研。
集成農業微生物超通量、自動化、智慧化和精準化技術方法的“農業微生物設施”,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已完成關鍵技術驗證和樣機試製,預計四年內同步完成預研和建設工作。
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湖北省還有岩土模擬設施、沼山設施、聚變中子源預研裝置、脈衝強磁場優化提升項目、碳捕集與封存設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積極推進中。
強引領 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
如果説武漢是湖北科技創新高地的皇冠,那麼,光谷無疑就是武漢最亮的一顆明珠。
在光谷這片創新熱土上,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0多名兩院院士,擁有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家國家研究中心、20余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0余家産業技術研究院。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近5000家,約佔全省60%;在“光芯屏端網”、生物、智慧等領域,集聚了中國信科集團、長江存儲、人福醫藥、東貝集團、科峰傳動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
在湖北“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佈局中,令人耀眼的光谷,必將承擔更重要的使命。
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高標準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記者獲悉,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輻射帶動鄂州、黃石、黃岡、咸寧協同發展,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是加快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佈局的重要引擎工程。
湖北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在總體定位上,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堅持區域聚焦、要素集聚、兩鏈融合、協同發展的發展原則,定位於打造世界級科技産業創新策源地、全國科創中心和武漢東湖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核心承載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先行區、湖北省高品質發展引領區,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大走廊。
立足新時代新起點,在發展目標上,202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區域創新能力將顯著增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創新成果,成為全球光電子信息創新産業發展高地,培育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健康産業、智慧産業,在國內外産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到203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將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東湖科學城成為全球創新高地。
辟新域 組建“1+N”湖北實驗室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湖北省産業經濟發展需要,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一批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湖北實驗室正在組建中。
在光電科學領域,湖北將對標國家實驗室,圍繞信息光電子、能量光電子、生命光電子等領域,開展從“0”到“1”原創性基礎科學研究,推動湖北省“光芯屏端網”和大健康萬億級産業集群發展,為“武漢·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提供戰略支撐;在空天科技領域,湖北將圍繞國家自主可控的空天信息科技發展戰略,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系統性科技創新和集成性、融合性産業化實踐;在生物安全領域,湖北將聚焦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前沿基礎研究;在生物育種領域,湖北聚焦現代生物技術前瞻性基礎研究以及現代種業綠色健康發展關鍵技術瓶頸的重大突破。
湖北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湖北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領域科研實力雄厚、競爭優勢明顯、基礎條件成熟,組建的湖北實驗室採取“1+N”的建設模式,由牽頭單位聯合相關領域優勢力量共建,形成“核心+聯盟”的創新格局,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研設施的共建共享機制、知識産權共享機制,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贏得長遠發展的巨大優勢。
砥礪自立自強之志,錘鍊獨創獨有之能,湖北,正在“創新賽道”上全力提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丘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