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考古學家王巍40年足跡遍佈全國400多個遺址 力薦湖北古城入選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王巍簡介:
王巍,男,1954年5月生,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中國歷史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第七屆學位委員會委員兼考古學科評議組組長,國家社科基金考古專家組組長。迄今為止,共發表、主編論著多部,論文百餘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王巍。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社科項目首席專家,王巍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
從事考古學研究近40年來,王巍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觸及了大大小小400多個考古遺址。他主持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説證明為可信的歷史。
年近七旬的王巍,近年來又致力於讓考古成果更加貼近公眾,成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頭。
繁忙時一年有近200天奔走在全國各地
1978年3月,王巍作為恢復高考後首屆大學生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從此與考古研究結緣。1982年初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已有近40個年頭。
回憶起自己的首次考古經歷,王巍仍然記憶猶新。那是1979年春天,他和大學裏的老師、同學一起前往河北石家莊蔚縣參加考古實習。“那時的條件還很艱苦,經常一個月洗不上一個澡。”王巍回憶説,他們當時借宿在當地老鄉家裏,首先通過詢問的方式進行“考古調查”,比如哪位老鄉在後山哪塊地上撿到過陶片或瓦片。根據得到的線索,他們再徒步進山進行考古發掘,“後勤保障”是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我們往往是兩人一組,每人背著10斤掛麵和固體醬油,餓了就地生火,用老鄉家借來的鍋煮麵。”
40年來,王巍的足跡遍佈全國400多個考古遺址,海昏侯墓等重要發掘現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粗略算了算説:“最忙的時候,一年大概有近200天的時間在外面,有時候是主持考古發掘,有時候是視察或參觀考古現場,有時候是參與開會研討。”
迄今為止,他是唯一一位三次獲得田野考古獎的中國考古學家。在他看來,考古研究是需要事業心和奉獻精神的體力活。“現在很多考古基地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考古工作者仍免不了風餐露宿,常年照顧不了家庭。但我們不是簡單地挖寶,而是用考古研究還原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這既是我們考古人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情懷和自豪。”
王巍對湖北的考古和文化遺産保護十分關心。他通過向外國評委的溝通介紹,使石家河古城入選世界重大考古發現。去年年底,王巍被湖北大學聘為歷史文化學院名譽院長。他表示,要竭盡全力,為湖北考古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貢獻。
用歷史唯物主義衝破“文明三要素”桎梏
“中華文明五千年”究竟是傳説還是歷史真實? 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王巍和幾代考古人的孜孜以求和潛心研究,讓這一世界文明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漸漸明朗。
2002年開始,王巍受命主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任專家組組長。從那時起,他牽頭的由20個學科的約400位學者參加的團隊對黃河中下游、長江上中下游以及西遼河流域等區域進行了大量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得出了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間,這些地區社會分化加劇,形成了集軍事權力與祭祀權力於一身的王者和地位顯赫的家族,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到區域文明社會的結論。“中華5000年文明並非虛言,而是歷史的真實。”
圍繞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此前為何一直存在爭議?在王巍看來,主要原因在於,當前西方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判斷文明是否形成的標誌是“三要素”,即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出現,但這並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標準。“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被公認是文明社會,其特點十分鮮明,但該文明就沒有製造和使用金屬器,沒有冶金術;輝煌的印加文明也是沒有文字的文明。”
探源工程則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新標準:生産力獲得發展,出現社會分工;社會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出現王權;人口顯著增加和集中,出現都邑性城市,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現王所管轄的區域性政體——國家。
“這才是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科學標準”,王巍表示,我國定義的新標準,一方面衝破了西方學術界文明“三要素”理論的桎梏,另一方面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義,可以認為是中國學者對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貢獻。
要用通俗易懂的內容向公眾展示考古成果
如何讓考古研究和考古成果更加貼近公眾,是王巍近年來一直關注的問題。他認為,宣傳考古成果,要用普通人“能看懂、有興趣、得教益”的方式呈現出來,“只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解讀,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訴説歷史,引人入勝”。在王巍的推動下,《考古進行時》《考古公開課》等電視節目陸續和公眾見面,用實時畫面還原考古發掘現場,讓考古學家面向公眾介紹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
去年,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取得重大成果,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黃河中游地區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該項目成果發佈會就採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引起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一天之內網上點擊量達到5億人次,數日內共達10億人次,創造了考古成果發佈的社會關注度之最。
對於今年在文學影視領域出現的“盜墓熱”,也讓王巍的心情頗感複雜。“很多人受其影響,將‘盜墓’和‘考古’劃等號,這是大錯特錯的。”王巍表示,文物最大的價值是它所在的那個位置和周圍環境的關聯:古代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往往都可以通過墓葬中各種隨葬品的擺放位置表現出來。而墓葬被盜後,大量珍貴信息都被毀掉了。“所以,盜墓是對民族的十惡不赦的犯罪。希望廣大民眾都加入到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中,讓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創造出來的珍貴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傳承。”(長江日報記者鄧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