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各界熱議能人回鄉 鄉村振興首先要有帶頭人
來源:長江日報  |  2021-02-25 10:59:58

  連日來,長江日報對黃陂朱鋪村博士村支書朱俊剛的事跡進行了連續報道,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能人回鄉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

  正如朱俊剛所説,現在農民不缺吃穿,缺的是精神。農村缺少的是基層組織的帶頭人。朱俊剛擁有博士學位,主動放棄大城市裏的事業回鄉當支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是一種可貴的“逆行”。長江日報對博士村支書的報道,能讓從鄉村走出來的高學歷人才想到自己的家鄉,能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

  能人回鄉正當時 鄉村振興首先要有帶頭人

  “能人回鄉正當時,朱俊剛回鄉當村支書不是人才浪費,恰恰是人盡其才。鄉村振興首先要有帶頭人。”面對網上熱議,華中師範大學“三農問題專家”梅志罡教授説出自己的觀點。

  對於回鄉當村支書的朱俊剛,梅志罡讚不絕口:“他和村‘兩委’班子推心置腹、建村級黨史教育館、發展村集體經濟……在他的帶領下,村幹部服務意識提升了、黨員的凝聚力更強了,黨支部就像磁鐵一般將每個村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從而帶來了朱鋪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體現出這個博士為農村帶回了智力和能力。”

  在梅志罡看來,群眾工作是農村工作重要的一環。“朱俊剛非常善於把群眾組織起來,這個工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他説,農村工作的難點在於群眾工作,農村領頭人要帶著群眾真正聽黨話跟黨走。“目前農村最缺乏的是實踐的組織者,朱俊剛扮演的正是這個組織者的角色,他知道如何把一家一戶的村民組織起來,先團結村幹部,凝聚黨員力量,帶動村民自覺,激發了鄉村振興每個細胞的活力。”

  回鄉不僅靠情懷 政策配套平臺搭建要多管齊下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原動力。但如何吸引人才是農村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朱鋪村工作5年,朱俊剛也面臨這樣一個難題。村‘兩委’班子要建強需要人才,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需要人才,但怎麼引回既有用又對口的人才?

  朱俊剛邊做邊思考。他發展集體經濟、改變村灣面貌、做村灣發展規劃……“一方面是為了提升村灣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在‘築巢’,農村環境好了,做事有氛圍,發展有前景,才能吸引更多的能人回鄉,為家鄉作貢獻。”朱俊剛説。他一直堅信農村大有可為。

  “80後”的盛錦花看到朱鋪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回來了,宋康振、盛全志也放下外地的生意,義無反顧地回村為建設家鄉出力。

  但人才回鄉不僅僅靠情懷,還要有實實在在的政策和平臺,既能引得來,還要留得住。

  對此,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馮桂林認為,要切實解決農村人才缺乏問題需多管齊下,首先要有政策的支撐,地方政策可出臺吸引青年人才回鄉的政策,例如回鄉創業扶持,以招聘形式吸引年輕人到村裏任職,還可針對區域發展定向培養所需人才。同時,還要打造平臺,發展産業,使人才回鄉有施展才華的平臺。

  “鄉村振興需要的不僅僅是博士,而是一批能幹事、想幹事、幹成事的人。不同的村莊的人才匹配度不一樣,在制定人才政策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人才戰略和人才定位,引回農村真正需要的人才。”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説。

  村民認可了日子過好了 在農村舞臺上實現自我價值

  如今的農村,越來越多像朱俊剛一樣有想法有才能的年輕人選擇回鄉,他們帶領村民致富,在這裡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和價值。

  余磊是黃陂蔡家榨街道楊九河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底,他放棄建築老闆的身份,回鄉當村支書,帶領村民种太空蓮,養梅花鹿、黑山羊。如今村民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還有了穩定的收入。“調動老百姓對生活的積極性,帶著大家過上好日子,這些是我最欣慰的事,自己的價值在農村舞臺上放大了。”余磊説,看過朱俊剛的報道,他覺得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要向他學習,讓黨員和村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把鄉村建設得更好。”

  “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給年輕人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他們都是勇敢的實踐者,農村需要他們的智慧,也成就了他們的未來和夢想。撲下身子踏實幹,鄉村就能振興,鄉村振興了,民族才能振興。”馮桂林説。(長江日報記者李婷 劉娜)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