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陳功娥在喂雞 新華網發 張方學攝
新華網武漢2月24日電(胡誠、夏國燕、張潘、趙夢琪)山坡上散養的雞和鴨,成了廣東客商爭搶的美食。一位高中學歷、靠家庭養殖致富的山村“女雞倌”,談起養殖經驗來頭頭是道,談起市場供求“生意經”來條理清晰,儼然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土專家”。
湖北省鄖西縣河夾鎮龍窩村,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這裡地處秦嶺東段,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猶如“天然氧吧”。
村民陳功娥屋後呈階梯狀的山坡上,一高一低分別有兩個大型雞棚,養著上千隻雞。這些雞吃的是玉米、麩皮和山林裏的蟲子,多數時候都是在山林間自由放養,典型的“走地雞”。廣東客商告訴陳功娥,她家養的雞肉質鮮美,“有小時候的味道”。
“吶,這個棚裏的品種叫‘淮南王’,上面棚裏是‘蘇禽’”,陳功娥指著雞舍侃侃而談,“‘淮南王’産蛋率低,但含肉量高,燒制、煲湯均可;‘蘇禽’産蛋率高,但肉質同樣不差,並且因體形不大不小,是私房菜老闆最愛的食材。這兩種雞在廣東市場都很受歡迎。”
上千隻雞的規模在當地屬於養雞大戶,陳功娥家光養雞一年可收入十幾萬。
她家的雞不愁賣。每到銷售時節,跟陳功娥家長期合作的廣東客商就會開著貨車上門收雞,連帶把周邊養殖戶的雞也一併收購。
圖為陳功娥家的養雞場 新華網發 張方學攝
未開展養殖之前,陳功娥一家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當地山多地少,種地收益微乎其微,還要供兩個孩子讀書。陳功娥的丈夫簡成貴是一位退伍軍人,曾到東南沿海打工10餘年,錢沒掙到多少,還由於過度勞累腰部落下疾病。
2014年,陳功娥家經過評議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底,當地駐村扶貧幹部上門走訪時了解到她家的情況,幫她家制訂了發展養殖業增收脫貧的計劃。
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隊長黃永生介紹,在龍窩村,工作隊為鼓勵村民養殖制定一系列産業獎補辦法,養牛每頭獎勵500元,養豬每頭獎勵400元,養羊每只獎勵200元,養雞每只獎勵10元……建豬欄、建雞舍、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陳功娥家的養殖業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陳功娥丈夫簡成貴在南方打工時認識不少人,很快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第一年,陳功娥和廣東東莞一家客商簽訂了5000隻土雞養殖合同,年底全部賣出,純收入近10萬元,她家順利脫貧摘帽。此後幾年的日子更是越過越好。
為了規避市場風險,有頭腦的陳功娥每新上一個養殖項目,都是先小批量試水並積累經驗,待技術成熟且摸清行情後再大規模養殖。
這不,在她家的雞群裏,混雜著少量鴨子,其中有2隻肉鴨,十幾隻板鴨。板鴨比較耐高溫,體重可長到十幾斤,聽南方客商説,板鴨在南方也很受歡迎,一隻鴨在廣東能賣300元。陳功娥算了一筆賬,就算最後賣不到300元,一隻賣200元也能賺錢。
“先試試行情,如果真像客商所説有那麼好的市場,我再專門騰出一個大棚大規模養鴨。”現在她對養板鴨已經有了不少心得,“板鴨要養公的,母的愛跑……”
搞養殖業最怕的就是畜禽生病。最開始搞養殖時,突發的麻煩常常讓陳功娥夫婦束手無策。以前畜禽生病,陳功娥都是依靠自己當獸醫的哥哥幫忙,慢慢地,勤奮好學的陳功娥愣是把自己變成了半個獸醫,自己給雞打針、喂藥。
陳功娥清醒地認識到,要做好養殖業,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懂技術的人。忙碌之餘,她騰出更多時間鑽研養殖技術。她加入幾個養殖交流群,在群裏向專家們請教,探討養殖經驗,一來二去,她自己變成了“土專家”。
夕陽映照下,陳功娥臉上帶著開心的笑容。或許,對於這位山村“女雞倌”而言,她家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