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來源:新華網  |  2021-02-25 11:42:48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孝感實體經濟探訪(三)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新華網武漢2月24日電(劉曉麗)春節期間,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陡崗鎮的湖北香潤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內,不時有顧客來領取私人定制的“黃毛粘”大米。“私人訂制黃毛粘”是一項頗受顧客歡迎的業務,顧客繳納一定的定制費,每年可獲得由香潤公司基地生産的500斤“黃毛粘”大米。

  “黃毛粘,兩頭尖,一人吃飯兩人添。”這是曾經流傳于孝感一帶的一句民諺,講的是一種叫“黃毛粘”的稻米。據孝感市孝南區農業局退休專家湯儉民介紹,“黃毛粘”稻米有嚼勁,香甜可口,上世紀60年代以前是湖北地區農村當家的晚稻品種。但當時“黃毛粘”産量低,畝産僅三四百斤,且植株稈高,不抗倒伏,易受災絕收。在糧食不夠吃的年代,“黃毛粘”逐漸被其他高産品種替代。

湖北孝感: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孝感的黃毛粘稻田。資料圖片

  近年來,孝感市各縣區出現了三千余畝的“黃毛粘”稻田。然而,這成片的“黃毛粘”稻田來得並不容易。

  2011年,在北京和廣州均擁有律師事務所的職業律師吳斌回到家鄉孝感過春節,偶然接觸到“黃毛粘”這种家鄉香米。了解到其目前“養在深閨”不為人知的處境後,吳斌萌發了將其發揚光大的想法。

  “靠種地?把地球挖穿也挖不出個金娃娃!”面對來自多方面的質疑聲,2013年,吳斌將北京的部分房産處置後,由孝感市孝南區陡崗鎮政府引進,投資1000多萬元,在陡崗鎮朝陽村和袁湖村流轉1000多畝土地,創辦了一家集科研生産、農産品加工和休閒農業于一體的綜合型現代農業企業,水稻種植是公司的一個重要板塊。從孝南區農業局退休的湯儉民在公司任技術顧問。

  湯儉民對吳斌説:“先試驗,適度種植,積累經驗再推廣,我來提供種子。”湯儉民所説的“種子”更是來之不易。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孝南區農業局從事育種工作,時任局長李有豪向他轉交了一批傳統稻種,其中一個裝稻種的牛皮紙信封上寫著“1964年10月,黃毛粘”。

  湯儉民回憶説,據李有豪講,這批稻種最初採自1964年的大田,以後就沒有農民種植了,李有豪叮囑他,採取隔年繁育留種的方式,把這個稀有稻種傳下去。

湖北孝感: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吳斌查看稻穀生長情況。資料圖片

  得知吳斌深耕農業的決心後,湯儉民拿出了珍藏的200粒“黃毛粘”稻種。2014年,吳斌開始試種、擴繁“黃毛粘”。

  近年來,湯儉民帶領團隊在繁育留種過程中,對“黃毛粘”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除在香潤公司生産基地繁育外,湯儉民和吳斌又將稻種帶到海南加代繁育。種子一年年增加,其植株有所矮化,單産有所提升。

  2016年,香潤公司種植提純復壯後的“黃毛粘”達200多畝。“正常年景畝産可達800至900斤。”吳斌説。

  據介紹,香潤公司採取有機模式種植,稻田裏種植紫雲英作為水稻綠肥,病蟲防治採用物理方法與生物方法,不打化學農藥,生産的大米售價每斤10元。

  2017年以來,吳斌開始琢磨發動群眾尤其貧困戶的力量來種植“黃毛粘”,一來“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可以擴大“黃毛粘”種植面積,二來可以帶動貧困戶增産增收。

湖北孝感: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農戶在稻田勞作。資料圖片

  3年來,除公司基地種有1000余畝外,吳斌在孝感市孝昌縣、孝南區、大悟縣、雲夢縣發展訂單種植2000余畝,“黃毛粘”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

  吳斌介紹,其中,訂單大戶種植1000余畝,訂單精準扶貧戶1000余畝。訂單戶按照香潤公司的種植、養護標準進行生産,公司以1.8元至2元每斤的價格將稻穀回收。

  對參與訂單種植的貧困戶,香潤公司還免費為其提供價值150元的種子、價值150元的有機肥和價值100元的無人機植保。通過訂單種植模式,香潤公司帶動孝感近200戶農戶增産增收。

  據了解,2017年2月,“黃毛粘”入列湖北十大名優農産品,2020年10月,在第二屆湖北地理標誌大會暨品牌培育創新大賽中,“黃毛粘”獲大賽金獎。目前,通過線上線下以及私人訂制銷售模式,“黃毛粘”已進入全國各地銷售。

湖北孝感:200粒稻種讓瀕臨絕跡的“黃毛粘”重上餐桌

孝感多個縣區已種植“黃毛粘”。資料圖片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