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
來源:湖北日報  |  2021-03-03 09:17:18

  原標題:全省自然保護地從527處整合優化至321處 有效呵護最美自然 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

湖北: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_fororder_01

神農架國家公園

湖北: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_fororder_02

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

湖北: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_fororder_03

武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湖北:做好“加減法” 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_fororder_04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閱讀提要

  自然保護地是由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過去,我國自然保護地存在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機構改革後,由林業部門統一行使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優化,為解決保護地內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衝突帶來契機。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2020年,湖北省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響,完成了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編制。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從527處整合優化至321處,基本實現自然保護地總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和應保盡保要求,有效解決部分自然保護地重疊交叉、範圍和功能區劃不合理等突出問題,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協調共贏。

  避免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

  一個保護地一塊牌子管

  今年2月1日,黃岡市羅田縣義水南路與035鄉道交叉口,之前坐落在此的羅田縣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單位牌已被撤下。

  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自此不復存在。

  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批建於1996年,佔地5.7萬餘公頃,鄰近有4個自然保護地,關係錯綜複雜:森林公園轄區內有天堂湖國家濕地公園,與大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範圍交叉重疊。大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範圍也有交叉重疊。

  這種情況,在全國並不少見。

  省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王潤章介紹,過去自然保護地大多基於地方申請,設立管理隸屬於多個部門。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溝通,無法進行空間數據匯總,保護地之間交叉重疊甚至多重重疊現象嚴重。

  “九龍治水”給主管部門出了難題,也為違規開發披上合法外衣。

  一位基層林業站站長透露,不同類型、級別的保護地,功能和管理強度有差異。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為主,管理強度較高,禁止開發。自然公園除保護外,還有科普教育和生態旅遊功能,管理強度較低,約束相對較小。一些地方政府或開發商為了眼前利益,往往按低強度管理或開發交叉區域,破壞生態,影響惡劣。

  調查顯示,整合優化前,全省擁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産種質資源區、自然保護小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527個,141處存在交叉重疊,重疊面積約60萬公頃。而一些位於生態紅線內或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卻未納入保護範圍,或保護等級不高,管護基礎薄弱。

  “整合優化正是為了實現對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保護和嚴格保護。”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劉新池一語中的。

  2020年4月,湖北省成立由林業、自然資源、發改、生態環境、住建等多個部門組成的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組,工作組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局,負責統籌協調。各市、縣自然資源和林業主管部門,按要求成立聯合小組。省保護地整合優化辦廣泛徵求保護地領域資深專家意見,借鑒外省先進經驗和方法,出臺預案編制的各類方案、規範,並適應疫情防控要求,錄製系列培訓視頻,指導各地迅速掌握工作要點。

  科學界定各類自然保護地範圍,依據其珍稀或重要程度,分類整合、歸併保護對象不同且相互之間不存在依存關係的交叉重疊保護地。全省所有瀕危受威脅物種均生活在自然保護區內,物種多樣性熱點地區均納入保護地體系,生物多樣性全部得到保護。

  一個保護地一塊牌子管。整合優化後,全省現有國家公園1個、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43個、國家和地方級自然公園277個,範圍明確,各司其職,有利於管理手段和措施精準落地,保證了各珍稀物種或資源得到更加明確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18萬餘畝衝突面積調出保護地

  基本解決各地保護與發展矛盾

  今年1月,聽説忠建河大鯢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預案基本過審,咸豐縣水利水産局局長顏克新終於松了口氣。

  忠建河流域棲息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大鯢。保護區橫穿縣城,建污水處理廠、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受到嚴格環評限制,審批難,進度慢,極大制約當地發展。

  不僅是咸豐,全省不少地方由於缺少系統調查研究和科學規劃,過去大量城區、鎮村、基本農田、礦業權被劃入自然保護地,轄區內原居民生産生活與保護管理矛盾突出。

  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近8萬居民,還建有一個福寶寺開發區;

  梁子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涉及4鎮1村區54個行政村,近14萬人;

  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子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原範圍內,交織分佈大量永久基本農田,人豚爭水、人鳥爭地矛盾長期存在……

  這些問題不有效解決,既不利於調動地方政府和群眾支持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也不利於重要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

  解決這些問題,保護地總面積不減是底線。王潤章介紹,整合優化遵循生態優先、應保盡保要求,必須做到調入和調出相結合,把保護價值低的矛盾衝突地塊調出自然保護地,同時把保護地周邊資源稟賦較好、具有保護價值區域調入保護地,最大限度減少保護地範圍內人為活動的干擾,加強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同時緩解保護區與社區矛盾衝突,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省林業局將全省劃為七大片區,成立7個指導組,由局班子成員分別帶隊,依據片區進度情況跟蹤督辦,督辦各地克服重減輕增、只增不減傾向。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為高效、優質完成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咸豐縣將此前位於中心城區的300多畝保護資源少 的保護區試驗區和永久基本農田調出。同時,考慮到大鯢是兩棲動物,將保護地周邊一個生態保護良好的林場和自然保護小區,共近800畝,劃入保護地核心區。一減一增,既保證了城區生産生活不受影響,又擴大了大鯢活動區,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矛盾衝突,也為當地發展預留了空間。

  天門市將此前張家湖國家濕地公園原範圍內的130公頃永久基本農田和村莊調出,同時將周邊5個小自然湖泊、共計300多公頃調入,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濕地群,有利於張家湖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

  據統計,整合優化後,全省基本農田、礦業權、開發區、人工集體商品林、村莊以及城鎮建成區,共計18萬餘畝面積,從保護地中調出。調出後,這些區域不再受保護地管理政策限制,可依法依規開發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高效發展,降低了當地政府以及管理部門的管理成本,基本解決各地保護與發展矛盾。

  精細管理,科學佈局

  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地綜合效益

  整合優化後,全省自然保護地內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衝突基本得到妥善解決,保護地體系分類更加科學、佈局更加合理,有利於保護地精細管理、分類經營,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地的綜合效益。

  一批生態地位重要、保護價值較高的自然保護區得到更加嚴格、有效保護——

  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神農架大九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全域納入國家公園管理。丹江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擬轉為國家濕地公園。全省唯一的橄欖蟶蚌自然保護區——天門市橄欖蟶蚌市級自然保護區擬轉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未來,湖北省將加大財政投入,選聘生態護林員、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等生態補償政策向自然保護地傾斜。同時,完善社會捐贈機制,鼓勵相關機構和公益組織設立自然保護地基金,建立完善野生動物肇事損害賠償機制,探索商業保險賠付。同時,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地方性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實現自然保護地的依法依規保護。

  以自然公園為核心的生態旅遊業提速發展——

  整合後,全省有277個自然公園,多在林區和偏遠山區。根據自然保護地管控要求,可適當開展旅遊,促進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開發,改善地區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經濟。同時,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學考察、規劃設計、生態保護與修複利用等科研工作,在促進旅遊的同時,不斷提升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度。

  羅田縣除中心城區外,全部劃入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範圍,生態旅遊將成為當地“十四五”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産業之一。

  湖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完成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編制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已印發《湖北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方案》,明確理順管理職能、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規範自然保護地設立、建立科學規劃體系等重點改革任務,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下一步將根據國家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戰略部署,結合各地實際,為這321處自然保護地逐一制定發展詳規。目前,這項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汪訓前 通訊員 趙輝)

編輯:胡禮國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